通直郎是從六品文散官,全稱通直散騎侍郎,一般是太子東宮的侍從官,也可以是天子的近臣。
只是無論是太子侍從官還是天子侍從官都不應該自西京而來。
“從洛陽來的通直郎?新冊封的?是個文官嗎?”趙煦有點不滿意,讓文官統率禁軍暫不說能力問題,只說路途,他們可不是簡單的去皇陵,一路顛簸吃得消嗎?
蘇軾解釋道:“通直郎是王相公上奏太皇太后臨時加封的,之前是河南府兵馬都監,也算是由武轉文。”
趙煦這才舒了口氣,王巖叟還算懂事,不是那種胡亂點將的庸人。又問道:“這個王厚有什麼法說嗎?”
“回官家,這王厚其人雖是江州人,但也算是出身西軍,幼年就隨其父王韶在秦鳳路與羌人和西夏人作戰,是資歷頗深的將校。”蘇軾呈上樞密院調令的同時,還有尚書右丞蘇轍準備的案牘。
這份案牘是關於王韶、王厚父子履歷的公事文書,相當於後世的政審。
畢竟保護天子這種重擔,身世、履歷這種不查個底朝天,如何能保證天子的安全?
至於种師中為何沒有,倒不是蘇轍的疏忽,而是種家這種世代履職於西軍的將門沒有這個必要,另外种師中畢竟是邊疆知州這等大員,完全知根知底。
王厚這種兵馬都監還是比不了的。
趙煦大略看了一下,倒是發現了驚喜的地方,王厚之父王韶倒是一時之名將。王厚若能繼承部分家學就不失虎將了。
話說王韶進士及第最先擔任的新安主簿這種文職。之後遷建昌軍司理參軍成了西軍的一員,算是投筆從戎了。
神宗朝熙寧元年(一零六八年),從軍十餘年的王韶向神宗皇帝呈上《平戎策》,提出“收復河湟,招撫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
王韶在《平戎策》中詳細並正確的分析了熙河地區吐蕃和羌人勢力的狀況,這可謂是針對西夏非常行之有效的戰略方針。
一心想要拓邊強國,滅亡西夏的神宗皇帝觀之大喜,任命王韶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開始將《平戎策》付諸實施。
王韶其人不負重擔,主導了熙河之役,率軍擊潰羌人和西夏的軍隊,收復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邊二千餘里,共斬獲不順蕃部約二十萬人,招撫大小蕃族三十餘萬帳。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
熙河之役可謂是仁宗朝自西夏立國以來,宋對外戰爭少有的大勝,開疆拓土之廣自太祖皇帝以來也算是絕無僅有。
只是可惜自從王安石下臺,轟轟烈烈的熙河開邊告一段落,後來神宗皇帝兩徵西夏均告失敗。舊黨執政之後更是在司馬光的主導下歸還西夏大片領土。
這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王韶在熙河開邊叫停後,被徵調回朝先後擔任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和樞密院副使。
王厚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隨父從邊疆到京畿腹地,因有軍功懂戰事便在軍中擔任武官,三年前做到西京河南府兵馬都監。
樞密院事王巖叟正是因為他的這份履歷判定這正是官家眼下所需要、所尋找之人。
果然,三元榜首判斷的很準確,趙煦對樞密院的工作很滿意,笑道:“王相公深知我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