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22章 囂張都保

“青苗法不是已經廢除了嗎?”蘇軾看著王良夫妻二人。

王良先是點頭後又搖頭,張了張嘴,可一時口拙竟不知怎麼說。

趙煦上前扶起還跪在地上哭泣的張氏,“你們不要著急,慢慢說。”

“是王都保,他騙俺們說十里外的青龍山業朶寺還放青苗貸,”張氏抹了把眼淚,繼續道:“去年遇到了荒年,我哥家裡人多留得種子被吃掉了,就往業朶寺賒種子。王都保一開始說是收兩成利,可等播了種,那個殺千刀的又說是雙倍的利……”

張氏這裡又是冤屈,又是難過,一時哽咽住了。

蘇軾臉色變得很是難看,在地方他遇到過很多關於高利貸的糾紛,兩倍的利在大宋的律法上是合法的,很多戶主的土地就是被地主、商人透過這種高利貸給兼併。

這種事情大宋不是孤例,高利貸最早可追溯到春秋,利息多在五成以上。隋唐時期,朝廷設定了一種叫“公廨本錢”的專款用於官方發放貸款,公廨本錢由由各州令史經管,借出五萬本錢,每月收取利息四千文,年息也達到一倍左右,官方尚且如此就不用說民間有多高了。

到了宋朝,商業大繁榮之後,高利貸就更加成熟了,官營放貸機構叫交子務(最早的紙幣)、會子務,私營的叫交子鋪、交引鋪、錢引鋪。私人第一放貸人叫錢民,第二放貸人叫行錢,利息普遍是一倍以上。

個別地區,乃至很多惡劣地主、不良商人,別說利息兩倍,四倍的都有很多。

王安石青苗法的出臺本意上就是要遏制鄉、裡的這種現象,如果施行妥當,地方執行到位無疑能成為利國利民的基本國策。

兩成利息相對高利貸風行的交子務、交子鋪,別說良心價簡直是賣血價。

“本來兩倍利也就算了。俺們平頭百姓認栽了。我舅哥要還糧的時候,俺家還有鄰里間都湊了些,可是當天晚上就被……”王良指了指張氏,“被她那殺千刀的嫂子一把火燒了……”

趙煦、蘇軾對望一眼,面面相覷,忙問道:“這又是為何啊?”

“唉……”王良連嘆數聲,卻是不知該如何開口。

張氏也低頭哭啼。

“舅母跟著王都保跑了……”還是王良七八歲的大兒子突然開口,想來他常聽父母說起這事。

趙煦這才恍然,這是張氏家門不幸,更是家門醜事了。張氏恥於提及,就是他丈夫王良都覺得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羞恥事。

這就是風俗綱常對普通人的約束力。

“是你家嫂嫂與王都保有染,所以勾結外人燒了還貸的糧食?”蘇軾問張氏。

張氏連連點頭,又道:“還不止這些,那個賤人跑了也就跑了,可業朶寺的和尚收不回糧食就要強行收地,俺哥家七口人有三十畝地,不是幾石糧食這麼賤啊!”

“俺舅哥當時不同意,俺也帶著弟兄去幫場子,可那些禿驢勾結王都保仗著官高一級,人多勢眾,把俺們直接打了一頓,還把俺舅哥的腿打斷了。”王良又恨又氣,“這一年多,俺舅哥一家老小,全靠俺們家和村裡人幫襯……”

“官人,俺哥現在傷勢惡化,又請不起郎中眼見是要活不下去了,”張氏撲通一聲,再次跪倒在地,“官人你救救俺哥,救救他們一家吧!”

趙煦早已聽得怒氣勃發,拍案而起,“西京腳下,天子門前,居然還有這等惡徒假借青苗貸橫行鄉里,欺壓良善。王侍郎我們去會會這王都保如何?”

王厚看了看身側的兩名隨從,無奈道:“殿下,這事須得從長計議,不如先……”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