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大軍開拔,離開獨羊崗的第二天,耶律興就帶著蕭兀納的奏章抵達遼國上京臨潢府。
他沒有選擇回家,更沒有去拜會他的伯祖父,已經升任北院樞密使的耶律阿思,而是直奔皇城,聲稱有蕭兀納蕭相公緊急奏章呈報。
之後,他順利見到了耶律洪基。
此時年邁的遼主最信任三個人,北院樞密使耶律阿思,南院樞密使蕭兀納,還有就是漢人行宮都部署耶律儼。
前兩個分別是南北樞密院的軍政主官,遼國除了皇帝以外,最大的實權人物了。但其實若論眼下誰對耶律洪基有更直接的影響,他們倆反倒不如耶律儼。
耶律儼字若思,是燕京人士,鹹雍年間進士出身。其人姓耶律實則是燕地漢人。
早年間歷任少監、少府少監、大理少卿、大理卿,在任上懲辦豪強,撫老恤貧,是個能做事的幹吏,在做天子近臣前還當過御史中丞這類職高權重的重臣,山西路都轉運使這種地方大吏。
在山西任職時還力主革除舊弊,奏定課額,增加州縣俸給,這些都被耶律洪基採納得以實施。
正是基於這種信任,耶律洪基最終將他調到身邊充當肱骨,幾乎大小事都會問他意見,還賜予國姓。
耶律興帶蕭兀納的奏章見到耶律洪基時,耶律儼就侍奉左右。
“蕭相公這奏章是不是有點誇大其詞?南朝天子現在是年方十七?這不是還乳臭未乾嗎?”耶律洪基看完蕭兀納的奏章心氣有點不順,把奏章丟給了耶律儼。
耶律儼拾起認真看了一遍,乃是拱手懇切道:“陛下莫不是忘了自個十五六歲就能射殺虎狼,不滿二十歲獲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知惕隱事(遼國掌管皇族事務的官員),開始參預朝政?冠尊文前幾日說南朝天子和陛下英雄所見略同,臣還不以為然,想那南朝天子年紀輕輕如何能與陛下比,現在看了蕭相公奏章倒是覺得狀元郎說的有些道理了,這不正是年輕幾十歲的陛下嗎?”
耶律洪基聞言心裡舒服了許多,“這麼說你也認為南朝天子如蕭兀納所言將成一代明君?”
耶律儼反而搖頭,“少年聰慧者多矣,長大了就未必了,做一代明君可沒這麼容易。不過我倒覺得蕭相公說不宜再與宋軍對峙摩擦這事是該重視的,我劫掠你,你報復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徒勞耗費國力。”
這是他的真實看法,但又不全是,他沒見過趙煦,更不知趙煦內裡是諸葛亮,認定做一代明君沒這麼簡單是真的。
但後面的就不全是了,作為漢人,或者是士大夫,最瞧不上契丹部族那種野蠻行徑,動不動跑去劫掠,跟土匪盜寇何異?
他自認是遼人,又是遼國高官,如果實在無法改變這情況也就算了,可如今既為遼主倚重,總要試上一試,不然北朝永遠會被南邊漢人視為蠻夷,你就是有心辯駁,事實在那裡擺著,又能如之奈何?
反齒相譏對方羸弱?可這兩戰看人家根本不弱了。
反倒是遼國以武立國,再不思進取,連在武力上都不能壓南朝一頭了。所以他是贊同蕭兀納的建言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