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大乘看了一眼种師中欲言又止。
“你看我做什麼?你不是一向能言善道,官家問話你知道什麼答什麼。”种師中也是無奈。
其實說來盧大乘在種師中面前不敢造次主要就在於他曾經禍從口出,因為私下議論陝西各路的賦稅和兵餉問題得罪了多名官員,後來還是种師中出面多方求情才保住他一條小命。
他不是怕,說是敬更多一些。
上司鬆口,盧大乘又是一副知無不言的狀態,“要說西軍之中,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麟州楊家將。不是說他們相比種家和折家更有功勞,而楊老令公成名太早,早在北漢尚存的時候,楊老令公就在邊地雲中、雁門一帶數十年如一日跟契丹人交戰了。”
後世史書上關於北漢時期楊業(當時叫楊繼業)戍守邊地對抗遼國的事蹟記載很少,《宋史》和《續資治通鑑》中都缺乏相關史料,不過《遼史》中有記載耶律斜軫責問楊業,“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
這側面說明了楊業確實曾經有過較為輝煌的戰績,不然遼國名將,南院大王,節制當時契丹西南諸軍的耶律斜軫不會如此發問。
從歸宋之後太宗皇帝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領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繼續防備契丹人也可以看出來,當時的楊業是真的有赫赫聲威的。
仁宗朝名臣歐陽修在祭奠楊業的《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下:“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楊無敵綽號應該也是真實無疑的。
盧大乘是楊業同鄉,剛好就是麟州人,雖然楊業抗擊遼國的事蹟多半不是發生在麟州,但鄉土觀念極重的宋人還是稱楊家為麟州楊家,世代抗遼的事蹟也成為麟州楊家將。
作為麟州人盧大乘自小耳濡目染對楊業和楊延昭等楊家將那是知之甚詳了。
“當時楊令公人稱楊無敵,其人勇冠三軍,三十年不知挫敗多少次遼軍,契丹人十分畏懼。再說當年雁門關之戰,遼主耶律賢御駕親征,領軍十萬眾進攻雁門。楊老令公率數千騎兵從西陘殺出,配合我宋軍主力大敗遼軍,自此更是威名遠揚,契丹人看到楊字大旗都會潰散逃走。可惜後來被奸臣坑害,陷入孤軍奮戰,陣斬數十人力竭被俘,絕食三日而亡。這時我大宋才立國不到三十年,算是開西軍名將之先河了。”
其實,有一點盧大乘沒說,相比較而言,楊業的悲壯而亡,比種家軍和折家軍都有更加的藝術加工空間,於是在民間話本、民俗小說盛行的大宋,他的事蹟就被以各種藝術加工出現在大眾跟前,知名度自然也就更高了。
楊業之後的楊延昭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算是西軍,他後來駐紮在河北路,一生效仿其父盡忠職守深得民心,病死在任上,百姓護送靈柩痛哭相隨,這些進一步給了民俗故事的創作空間。
至於西軍將士普遍仍認為楊延昭屬於西軍體系,除了祖籍這個鄉土觀念,還有後來民俗故事中出現的佘太君的因素,歷史上她其實是府州折家女,後來因為讀音問題不斷演變成了佘太君。
她作為將門出身的巾幗豪傑,教導子孫效仿祖輩,驅敵報國,也成了當時女流楷模。
折家人臉上也是十分有光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