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斥候最後一次看到西夏大軍是在渭州制勝關。
种師中下令大軍在彭陽城停下,將剩餘的番兵輕騎全部派了出去,令他們務必要在德順軍和鎮戎軍這片區域鎖定西夏軍主力。
同時派人通知已抵達渭州境內的郭成不要冒進,及時轉向向德順軍方向搜尋。
西夏大軍後退的路線只可能是鎮戎軍和德順軍範圍內的河間穀道,除非他們要一路向西北翻山越壑,經會州返回西夏境內。
但那樣的話,梁太后不知要捨棄多少部族和精銳,如此損失慘重她太后還做不做了?
种師中的判斷沒有錯,涇原路的地形決定了西夏大軍沿山川河谷推進宋軍除了城寨確實沒有險隘可守,但退路也就這些山川河谷,無非是兩條路,經鎮戎軍或者德順軍進入葫蘆河主幹道。
其他小路只適合小股部隊穿插,大部隊很難推進。
這時候的梁太后出制勝關確實抵達了德順軍境內,她在折可適夜襲的當晚聽從了嵬名阿吳的建議立刻扔下傷兵和少量步兵撤軍。
同時不敢走鎮戎軍這條近路,聽從嵬名順的建議改走德順軍。
理由是種建中雖勇,但缺兵少將,他們有二十萬大軍,德順軍境內的殘餘宋軍不足為慮。
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梁太后往德順軍突進的同時,種建中其實已經補充了精壯廂軍、保丁加上三千餘禁軍,合計騎步兵五千準備兵發涇州參與決戰,半路就被斥候帶來的訊息勸退,不得已退入通邊寨。
種建中意識到原計劃在渭州或者涇州境內決戰的規劃已經生變,他立刻派人通知种師中西夏大軍的動向,並建議种師中回師懷德軍境內扼守葫蘆河主道,同時密切監視安西州,安西州雖然道路難行,梁太后未必不會不計代價從那裡逃竄。
他本人則準備帶上眼下所有騎兵冒險襲擾拖住西夏大軍主力,為种師中回師爭取時間。
受限於當時的通訊條件,种師中沒能及時收到兄長急信,但他在觀察地形思考了半天之後,做出了和種建中一樣的判斷,回師扼守葫蘆河谷主幹道才是要緊事。
西夏大軍已退,涇原路各州、縣、城就沒有了圍困之憂,實無推進必要。而梁太后無論是走鎮戎軍還是德順軍境內最終多半還是要走葫蘆河谷道。
第一次統帥近十萬大軍的种師中,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水,立刻下令回師。
他此刻確實是有極大的壓力,若是放任党項人二十萬大軍逃走,這次誘敵深入計劃縱有斬獲,他這個主帥也有推卸不掉的罪責,同時也辜負了官家對他的無限信任。
為了防止有意外,他親率一萬騎兵先行,步兵有步軍廂都指揮使黨萬率領火速跟進。
由此,种師中堵退路,種建中和章楶、折可適在後方追擊襲擾,合圍之勢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