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澤來到永安縣時是他出發的第四日午時,走的時候既沒有找人辭行,也沒有人送行。一日百餘里,星夜兼程用時三日半抵達永安縣城。
當時王厚派去到宗澤老家浙東路尋人的心腹都還尚未歸來。
縣衙的衙役在驗證過朝廷的任命文書後忙把新任知縣請進縣衙,當然同時也去大堂通知代理知縣“雍王”。
當時的趙煦正與蘇軾等商議是否用充公的王氏和業朶寺的糧食作為實施青苗法的本錢。
這幾日他帶王厚、周啟深入鄉里,發現來年開春怕是有三成左右的農戶春耕的種子是不充足的,甚至有少數的一部分人喪失土地,連餬口的口糧都不夠的。
而這次沒收的陳糧和新糧加一起足有七八千石,可謂是大糧倉了。
本來如此數額巨大的官產,州府或者朝廷都是要過問一下的,但誰讓處理此事的是官家本人呢!太皇太后沒說話宰執們沒說話,河南府那邊聽聞朝廷已經委任了新的權知縣事,也不想摻和皇家的事,最後等糧食和土地統計清楚,就全歸永安縣內自家處置了。
蘇軾見過青苗法的利與弊,對這件事一開始是不支援不反對。不支援的理由有與民爭利,由朝廷直接參與做買賣,他總覺得不符合法統。
這方面他自然是與官家早就辯論過的,但是沒辦法,要想改變時代賦予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固有觀念是非常艱難的事情。
但他也並沒有反對,因為他也見過青苗法施行得當的地區,確實可以讓朝廷和地方官府都積累足夠的錢糧,一旦地方出現災荒,甚至都不需要朝廷撥糧,地方糧倉都足以應對。
宗澤這種剛正不阿計程車子上任,應該是可以很好的施行的。
蘇學士這時只是把自己在各地為官時見到施行現狀如實的轉述給趙煦,以供參考,實施與否、如何推行,就讓他一言決之了。
衙役來稟告宗澤到任時,蘇軾剛把那些情況講講的七七八八,所謂官民兩利、地方動盪的情況那都是有發生的。
趙煦聽聞宗澤居然這麼快到任,忙讓人把他請進來。
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宗澤時年三十二歲,而趙煦不滿十七。宗澤相貌堂堂,頗為豪氣,趙煦亦是氣宇軒昂,英氣挺挺。
宗澤微一打量眼前的少年人立刻就確定了心中的想法,這人必是天子無疑。
他立刻拱手下揖行禮,“宗澤見過……殿下。”
只是這一停頓,眾人基本都知道宗澤曉得眼前人不是雍王而是官家了。
趙煦與蘇軾等人對望一眼,不由哈哈笑道:“宗知縣,真是聞名不如見面,果然獨具慧眼。”
宗澤忙口稱不敢,又與蘇軾等人一一拱手行禮。
“宗知縣你來的正好,我們剛才正在討論是否要在永安縣施行青苗法,你既是本地主官,你來坐主位,我們一同來探究一下如何?”
趙煦並不知曉真實的歷史上宗澤在日後是朝廷為數不多可以依賴的國家柱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