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並不妨礙趙煦此時立刻就讓只有一面之緣的,自己推薦的地方主官接手自己代理的職務。這便是用人不疑了。
宗澤既然知曉眼前人非是雍王而是天子,便一再推讓。可趙煦直接拉著他將他摁在縣衙大堂的主位上,只是讓周啟給自己找了個板凳坐在堂下。
青苗法最初在浙東路施行的時候,宗澤已經是少年人,那時候他目睹耳聞了大宋吏治腐敗和外敵頻仍,可朝野自慶曆新政要整改吏治後,居然再無人提及。
所以,少年時的宗澤就不認為熙寧變法可以救國救民。
為了探尋這條道路,他毅然離家四處求學,歷時十餘年之久,到過的地方有數十處之多。可謂是做到了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既研讀“古人典要”,學以致用,還十分充分的考察社稷,瞭解民情。
從某種程度上宗澤可能比蘇軾還要了解新法的施行狀況。
“殿下,這青苗法由我在這永安縣自然是可以施行的,可如果放到別處恐怕有不小機率成為荼毒百姓的工具。”宗澤誠懇來言。
“此話怎講?”趙煦正襟危坐,亦是嚴肅問詢。
“下官雖出身微薄,位卑言輕,但自幼常懷報國之志。曾到各地求學親眼目睹我大宋基層官吏如何以各種手段荼毒百姓。以青苗法為例,按朝廷制置三司條例司頒佈的法令,凡州縣各等民戶,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可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谷,以補助耕作。這本是讓百姓在青黃不接時能有可靠的過渡方式,可到了地方上。”宗澤搖頭道:“施法的初衷已經變了,多數官員為了政績往往是強行攤發,徵收的利息也多數高於三成,有些甚至高達一兩倍。”
“施行成功的地方你可曾見過?”趙煦聞言不免嘆息,跟蘇軾所說完全印證了。
宗澤嘆道:“自然也是有的,但其數量太少了。青苗法在天下各路施行的十多年,正是下官遊學各地之時,明面上看國家收到的錢糧是多了起來,不過下面的民生卻也日漸艱辛了,這都是下官親眼所見。”
“那依你之見青苗法當如何施行呢?”趙煦遇到宗澤這個懂得實地考察,願意學以致用的讀書人真是莫名得有親切感。
這才是士人該有的樣子,沉浸經義,脫離實際的文人如何能有真正的救國之法。
“殿下,如要在天下各路再度推行青苗法,當先整頓吏治。恕下官直言,整頓吏治才是施行所有法令的先決條件,若任由眼下的官場崩壞下去,恐有……”宗澤說到此卻是躊躇起來。
“恐有什麼?沒事你儘管說。”趙煦目光炯炯的看著他。
宗澤起身然後半跪在地,拱手昂然道:“若任由官場崩壞下去,我大宋恐有亡國之虞。”
趙煦聞言,起身扶起宗澤,然後在大堂內來回踱步,宗澤之意和他暗合,只是慶曆新政的失敗也是不得不考慮的。
如今的大宋強敵環伺,若是強行整頓吏治,內部生出亂子只會讓周圍的敵人得利。
何況,別說他尚未親政,便是親政了總也該需要個過渡期。
“宗知縣所言甚和我意,只是此事我等須得慎重且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