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與宗澤可謂是相見恨晚,當日在縣衙討論所謂救國之路後,意猶未盡,於是又在縣衙共進晚餐,一直秉燭夜談到深夜。
兩人從吏治腐敗談論到軍紀崩壞,再到四周環伺之敵,遼、西夏和交趾等。
宗澤的閱歷彷彿就是一名睿智的老者,但實際上他才三十多歲,正年富力強。趙煦從他口中得知了不少大宋基層、民間的艱辛之處,當然同時也有不少建議。
這又和蘇軾不大相同,並不是說蘇軾沒有下到基層,而是他到各處任職多數時候都是地方主官,地方官的視角怎麼都不可能比民間的視角看得更真實。
所謂大宋朝廷如船,百姓如水。如今的水下已經暗流湧動,長此以往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指不定哪天就要掀起一股股大浪來。
深夜自縣衙回永安院的路上,趙煦揹負雙手一言不發,倒不是說心情沉重,事實上宗澤讓他很滿意,比預期的要好要強。如果將來真要改革吏治,說不定就得要用他這種剛正不阿,又腹有手段的能臣幹吏推行下去。
不說話主要是因為已經在考慮離開永安縣北上的事情了。
宗澤曾說遼國契丹人兵鋒雖盛,但內部跟我大宋其實無二,權貴貪圖享樂,士卒亦是疏於操練,其實是強弩之末,將來未必不能戰而勝之。
遼國是大宋最強大最主要的對手,趙煦是有些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所謂契丹鐵騎。
這事關日後返京重整朝綱的外部環境。
不過在離開前還須得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如糧草和棉襖冬裝這些後勤物質,還有如何讓太皇太后和朝廷中樞仍相信他在永安縣這件事。
再回到永安院後,趙煦並沒有睡下,反而又在書案前連寫了數封信和文書,才在天亮前睡了兩個時辰。
翌日一早,在用過餐後,趙煦將蘇軾、种師中和王厚等人召來大堂。
“我欲近幾日動身北上,諸位可著手準備相關事宜。大軍糧草和冬裝等等事種將軍可找宗知縣協助。”
种師中與王厚對望一眼,拱手問道:“不知殿下北上目的地是哪裡?”
“真定府周邊吧!至少我要看一看契丹人的騎兵。”趙煦倒也坦誠。
“那下官就知道該怎麼做,走那條線了。”种師中作為三千騎兵的實際統帥,承擔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官家的安全他要擔首責,大軍的路線、輜重補給也都得考慮。
事實上三千精銳騎兵讓一個縣供養,縣衙恐怕都承擔不起,非州府一級不可。可去州府也有去州府的難處,權知州事這類地方大員哪個是沒見識的,有識破官家身份的可能。
因此,他們北上的路線得儘量繞開大的州府,同時須得攜帶不少的輜重,只在路上做少量補給。
現在好訊息自然是永安縣縣衙眼下是難以想象的富有,糧食和錢帛能滿足他們一時之需。
眾人粗略商議之後,留蘇軾和魏勇鎮守大營,趙煦和种師中都趕往縣衙去了。
种師中是要交涉糧草等事宜,趙煦則有許多事要交代宗澤。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