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駐紮在獨羊崗很快引起遼國的警惕,為了應對這種局面,契丹人也不得不在對面的邊境屯駐三四千人的軍隊。
這還不算,在聽聞真定府增兵行唐縣駐軍多達五千人之後,遼國燕京那邊坐不住了,派遣使者與真定府交涉,痛斥真定府撕毀雙方協定,要蓄意挑起爭端。
顧臨對此自然早有準備,他義正嚴詞的質問遼國使者,契丹人舉兵劫掠造成大宋五六百人傷亡,這算不算是單方面撕毀協定,挑起爭端?
遼國使者眼瞅著辯駁不過,又想以武力威懾讓這個權知真定府事屈服,揚言遼國大軍精兵數萬隨時可從燕京開拔,若大宋仍不退兵後果自負。
若是以往任那個邊境知府對這種威脅都得掂量掂量的。因為朝廷對遼國一向是求和為主,軍事為輔,挑起兩國戰火的罪名他們承擔不起。
這也是遼國使者屢試不爽的手段。
但眼下顯然並非如此,獨羊崗有官家坐鎮,他這個真定知府此刻代表的就是官家。
“如果你們遼國把我們保護自家子民的行為定義為蓄意挑起爭端,你們所謂要派大軍進犯的話。”顧臨正義凜然道:“我們大宋的邊軍也不是吃素的,我告訴你們,我們真定府數萬將士正愁不能為獨羊崗遇難的軍民伸張正義,你們儘管放馬過來好了。”
遼國使者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強硬的真定知府,先是一愣,繼而羞怒交加,拂袖而去。
真定府這邊的小插曲,絲毫沒有影響到獨羊崗那邊。
趙煦一邊派斥候深入遼地偵查遼國的軍事部屬及蕭騰部眾的位置,一邊整軍備戰。
他從种師中的部屬中挑出五百精銳親自操練,之所以從西軍中挑選一是西軍幾乎每年都會跟西夏党項人大戰,是真正的久戰之士,二則因為西軍多出身苦寒之地,與河北邊境的寒冷有相似之處。
這次按趙煦的計劃,說不得得有一支奇兵深入遼地,這正是這五百精銳之師的用武之地。
武侯諸葛亮練兵之法與种師中等將領差異較大,他先是將种師中和五位軍使喚來中軍大帳,明確練兵要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
种師中雖也是一代名將,但這是以自身勇武、將略所成就的功業,其練兵和西軍一貫的作風區別不大。
使之知曉軍陣、熟練器械,聽從將官指令是最常備的訓練。
再多加入其他時間上也並不允許,一是西北戰事頻仍,二則一般軍事主官最多在任三年就會被調往他地,花費巨量時間約束軍紀,打造強兵勁旅給自己下任做嫁衣嗎?
所以,哪怕种師中這等一時俊傑的將領在練兵上也不那麼盡善盡美。
當趙煦提出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時,种師中與五位軍使都是有些茫然的。
“諸位,非是我今日要強人所難,自古以來所謂將士當知為何而戰,為自身功名,為上司主官嗎?是也不是。以潘仝這馬軍營為例,駐守在邊疆是為此地之百姓,為大宋朝廷提供保障的,他們首先是為百姓為朝廷而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