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度讓幾乎沒受過宗教文化影響的諸葛亮不大能理解。
漢末三國時期,最盛行的宗教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當時太平道確實能蠱惑人心揭竿而起立刻就能聚攏數十萬,五斗米教張魯也能雄居漢中。
當說到底是當時百姓疾苦確實也沒了活路,被宗教拉攏也能理解。
可党項貴族如何就篤信到從容赴死?
這問題困擾趙煦了兩天時間,直到他讀完從汴梁帶出來的最後一些文書,其中有神宗朝熙寧年間,章惇開拓湖南的舊事。
他漸漸明白,經過七八百年的發展,宗教已然是教化百姓乃至於安撫異族最得力的武器。
佛教高僧大德在章惇開拓湖南收服蠻人的過程中就發揮了重大作用。這讓他理解了衛慕啟哥在見識到种師中的神勇,以為种師中是關羽轉世之後,為何甘心就戮了。
當然除了這些,舊時的朝廷文書也讓他發掘了章惇這個可堪大用的人才。
章惇曾經是蘇軾最要好的朋友,兩人惺惺相惜,一度到一起結伴出遊遠行的程度。能與大文豪做知己,可見章惇也是非常有才華的。
不過,他和蘇軾在政治理念上並不相同,熙寧年間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大力推行變法,章惇是新法強力的支持者,期間他得到王安石的重用。
熙寧五年七月章惇出任兩湖察訪使,奉命開拓湖南梅山。
在唐宋之前,中原王朝對南方的開發非常有限,就算是兩晉衣冠南渡後,所開發的區域大抵也是在兩浙地區,兩浙大概也就是後世的浙江、江蘇以及江西部分地區。
兩湖尤其是湖南區域只有大些的郡城、州縣是朝廷直接掌控的,在綿延的山區和叢林中多的是如蠻人一般的山越人,經過五胡亂華後南朝數百年的時間,他們也沒能和漢人融合,屬於地方不穩定因素,常常聚眾鬧事,有時還會攻打州縣。
每當朝廷圍剿時,這些山越人就竄逃到大山之中讓朝廷軍隊進退兩難。
總得來說和西北邊疆的一些羌人和吐蕃部族一樣,時叛時降,這使兩湖相當大一部分割槽域只是名義上屬於大宋朝廷。
熙寧年間神宗皇帝和王安石決定改變這種局面,於是章惇走馬上任。
章惇所出任的察訪使是王安石變法時專門設定,負責訪查各地推行常平、募役及農田水利等新法的情況,必要時要加以督促。
當然,這只是官並不是職,事實上當時的章惇並不是為了在兩湖地區推行新法,而是經略湖南,開闢梅山,徹底解決梅山蠻的隱患。他可以調集周邊辰州、邵州,潭州、鼎州等數州的兵力,說他是經略安撫使都不算過分。
征討梅山蠻並不是很順利,這些山越人尚處在原始部族社會,歷來和中原王朝衝突不斷,太宗朝車神皇帝還一度屠殺梅山蠻萬餘人,可謂結下血海深仇了。
這次梅山蠻不僅進行了堅決抵抗,還拒絕了章惇用土地招降安撫的舉措。
本來一場血腥大戰要不可避免了,但章惇事前早有準備,他深知梅山蠻篤信佛教,於是說動當地密印禪寺的主持穎詮與使者一同前去勸降。
之前還要誓死抵抗,不惜魚死網破的梅山蠻,居然被輕易說動,同意了大宋用土地安撫的舉措,然後經過談判,順利歸附朝廷。
之後章惇又請來高僧大德邵銑深入到梅山周邊勸降溪峒首領,不費一刀一兵卻效果顯著。
章惇僅用兩三個月時間,就平定梅山地區,招撫人口一萬四千多戶,土地二十餘萬畝,成功在邵州設定新化縣,潭州設定安化縣。
趙煦放下文書,回想起之前他從王厚處聽到的轟轟烈烈的熙寧開邊,其中也有一個所謂高僧大德的身影,法號叫智緣,他在招撫秦鳳路、熙河路周邊的番人部落中出力極大。
漢番之間風俗不同甚至差異極大,而如今的中原王朝又喪失了漢唐時對周邊各族巨大的吸引力,透過錢糧和利益招撫過來之後,如何消弭風俗的衝突,求同存異,宗教尤其是佛教似乎是可以使用的手段。
畢竟只有利益往來,而無文化交融,彼此只會貌合神離,遲早還是時叛時降的局面。
而佛教這個在漢末還不顯山不露水的宗教,在宋時已然是覆蓋西域各族、東南各族,連高麗和日本都影響深遠的存在。
趙煦不得不考慮好好思量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