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134章 統籌規劃

永興軍路路治京兆府,環慶路和鄜延路歸永興軍路轄制,不久涇原路、熙河路和秦鳳路也歸為一路,稱秦鳳路,路治秦州(後世天水),不過隨著五路伐夏失敗,宋軍暫時無力滅亡西夏,這種歸置也是暫時擱棄,復為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秦鳳路和熙河路等陝西五路。

不過轉運使路在陝西路一分為二後一直都是秦鳳路和永興軍路兩路。

趙煦這是想要重新啟用熙寧年間的戰時舊制,但是把熙河路獨立了出來,他認為熙河路直面眼下党項各部實力損失不大的西南部族,又與舊時的河西諸郡接壤,滅亡西夏這裡至關重要,必須單獨成軍。

“那之前我們討論的部分人員要不要一併傳達給中樞?”蘇軾詢問道。

他們倆昨晚商議了很久,協助種建中的武將定為通直郎王厚,王厚是王韶之子對熙河路周邊無論是地形,還是吐蕃、羌人等部族的分佈都十分熟悉。

王厚可以擔任熙河路禁軍都指揮使,或者熙河路鈐轄,王舜臣入熙河路提舉弓箭手司擔任屬官或者副官。

戰時狀態孫路可以考慮提升為秦鳳路轉運副使,專門協助種建中,宗澤等有才幹的人才也可以考慮納入秦鳳路、永興軍路等轉運使路擔任要職,以便接下來一到兩年對西夏發動滅國戰爭時軍需後勤供應可以萬無一失。

人員名單他們倆幾乎擬定好了,說白了其實也就熙河路副使沒有給予建議的人選,讓中樞宰執們自己商議拿主意。

“就這麼辦吧!我倒也想和宰執們多商議,但隔了這麼遠諸事不便,事急從權吧!”趙煦起身決定親自去寫這封文書,“不過,眼下我是真不希望這些需要儘快就位的官員們,中樞再因為新舊之爭在哪裡爭個十天半月,措辭我得寫的嚴厲一些。”

蘇軾點了點頭沒有說話,這次涇原路大勝,是大宋立國以來對西夏用兵最成功的一次,甚至沒有遼國干涉,能一舉滅亡西夏。

這對他衝擊較大,如今事後開著天眼看,在整個戰爭過程中雙方其實都有機會獲勝,但主動權卻一直都在大宋手裡,這不得不說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在戰略上的成功。

堅壁清野和步步引誘使西夏大軍深入涇原路腹地,种師中從鄜延路出兵截斷他們後路的那一刻西夏三十多萬大軍就陷入了被動之中,以至於一步錯步步錯。

哪怕是最初設定這個戰術的趙煦和种師中等都沒有想到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對蘇軾這個文人,尤其生活在與西夏頻繁發生戰爭,還勝少敗多這樣的時代的文人來說,衝擊巨大那是肯定的。

趙煦這邊書寫文書,思緒不免又開始著眼未來,設立誘使西夏出兵圍而殲之的策略之初,他只是想盡力殺傷西夏主力,未來數年再談滅國之事,算是由外部軍事勝利開啟整頓內部的缺口。但現在牽一髮而動全身,暫時得圍繞進一步包圍分化西夏來做事了。

軍事和邦交都是如此。

他之前召集蔡卞時想的派重臣經略開發嶺南,為收歸交州做準備的計劃暫時擱置。

先交州還是先西夏目前來說先滅西夏更現實一些,熙寧年間神宗皇帝確實是兩面開戰,當時的國家財政支撐的起來是因為熙寧變法的成果。

這些年大宋與四夷少有大規模戰事,府庫倒確實是有所盈餘,但考慮到這次遼國虎視眈眈,完全沒有必要做出這種舉動,眼下除了西邊戰事,與遼國的談判拉扯也是重中之重。

但是,涇原路數萬不止的俘虜如何安置影響深遠,安置不妥當是巨大隱患,而殺俘不但會使西軍軍紀更加崩壞,還會致使敵軍在敗局已定時因擔心被殺而不願投降,徒勞增添征戰的難度。

更長遠的是還關聯著收歸西夏後,朝廷如何整頓已經蕃化的漢人和其他各族之間的關係這種錯綜複雜的事。

想想熙寧開邊後,青唐吐蕃和一些其他羌人、党項部落是如何叛了降,降了叛的,收歸舊地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朝廷對各地、各部族有向心力,形成統一的整體。

就像漢時對西域的管控一樣,哪怕是中原衰敗,有許多小部族小國家仍希望朝廷西顧繼續維持住西域的大局。

于闐王室尉遲氏在西域並不是孤例。

大宋要承漢唐之志,自然要目光長遠,而趙煦是武侯本尊更是做一步想三步,運籌帷幄,要使大宋這個自三皇五帝以來人口最龐大的國家能夠以正確且穩健的方式踏步前行。

來到它本可以達到的高度。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