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刺史韓馥,在鄴城收到冀州邊境戰報,大驚失色,怎麼也沒有想明白公孫瓚為什麼會不宣而戰,韓馥性格怯弱,一面立刻派人去到公孫瓚帳前講和,一面召集下屬討論接下來如何應對孫瓚。
韓馥麾下部將,有沮授、李歷、程換等部分將領認為,冀州軍力遠遠強過幽州,幽州軍不宣而戰,無辜征伐,喪失道義,冀州軍本土作戰,眾志成城,一定能打敗公孫瓚,建議韓馥集結部隊和公孫瓚對戰。
有趙忠、張揚、侯劍等部分將領認為,幽州公孫瓚聲名遠揚,軍事才能傑出,又新勝刺史劉虞,殺了劉虞全族,現在士氣正盛,應該派人和談,給於公孫瓚想要的訴求,暫避鋒芒,在謀求其他。還有朱漢、於夫羅、馬伊等部分將領認為,冀州現在又能力對抗幽州公孫瓚的只有袁紹,應該迎袁紹入鄴城主持大局,才能讓公孫瓚懼怕,進而打敗公孫瓚。
這些將領意見不合,主戰派大罵投降派賣主求榮,忘恩負義,主和派回對主戰派勞民傷財,窮兵黷武。
韓馥聽著兩方的意見和爭論,本來自己的心裡就沒有章程,現在更是一時沒有了主意,竟然丟下一句此事明日再議,就棄了自己的部將,出了議事大廳,獨自回到自己的府邸。韓馥麾下將領,眼看韓馥這種行徑,也是沒有了聲音,頓時如鳥獸散,各自綢繆去了。
韓馥回府不久,就有鄴城當地眾多豪紳一起前來拜見,韓馥本來心煩,不想接見,但是韓馥的統治和這些人密不可分,眾多當地名門望族一同前來,想來也不過是問問戰事情況,和應對策略,也不好不見一見,只能強打精神,準備隨便應付幾句,就打發這些人離開。
於是韓馥好整以暇的在自己的會客大堂,準備接見鄴城當地的豪紳貴族,並且已經想好了託詞,準備幾句話就把這些人打發走。不想這次拜見的人當中不僅有鄴城當地計程車紳貴族,也有袁紹的眾多謀士在其中。
韓馥想好的託詞並沒有打發走眾人,而且被這些人知道,韓馥到現在還沒有主意,是戰是和。一時之間,議論紛紛,其中甚至傳出編排韓馥的話,韓馥無能,不能抵禦公孫瓚,在場諸位都有身死族的禍患,也有人小聲附和。韓馥聽話羞愧難當,有無能辯解。
這時候袁紹的謀士荀諶向著韓馥說道:“刺史大人,我現在聽說戰勝幽州刺史劉虞的公孫瓚,正帶領自己氣勢正盛計程車兵從北面進攻冀州,冀州城池紛紛投降。南面的袁紹,也在集結部隊,不知道有什麼意圖。如果一南一北,南北夾擊,那麼刺史大人的性命就危險了。”
韓馥聽後心驚膽戰,戰戰兢兢的問荀諶:”那依先生的看法,我應該怎麼辦呢?“
荀諶回答:“公孫瓚以下克上,不但殺了刺史劉虞,還滅其滿門,可見公孫瓚殘暴不仁,如果韓馥刺史你投降公孫瓚,結果不可預測,禍大於福。而袁紹四世三公之後,袁氏更是桃李滿天下,名聲在外,天下之人都信服,此其一。袁紹初到冀州渤海郡,是刺史收留,袁紹一直感念的你恩德,此其二。袁紹雖然只有一個渤海郡,但是卻是諸侯盟主,天下英雄都願意到袁紹的麾下,袁紹的勢力是兵強馬壯,一郡之地可以比冀州一州之地,此其三。如果刺史韓馥你願意讓出冀州給袁紹,不但你的性命之憂可解,也能在全天下得到好名聲,希望刺史你能考慮考慮。”
荀諶聽到這個建議,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心中竊喜,認為這樣自己總算可以保住性命,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心裡有了同意的打算。
這時候韓馥麾下沮授跳出來反對道:“冀州之地,可帶甲者百萬,糧倉豐實,可用十年。袁紹一個外來人,全靠刺史大人接濟,否則早就餓死了,憑什麼把冀州送給一個外人。如果迎袁紹入鄴城,那麼冀州的基業,刺史大人就保不住了。而且一定要找援手,不如找和刺史大人有交情,並且職位一樣的幷州刺史呂布。呂布曾千里走單騎,可見此人忠義無雙,如果願意提供幫助,那麼一定不會加害大人。若論軍事勢力,兵強馬壯,呂布的勢力更是強過袁紹,擊敗公孫瓚的把握更大。”
韓馥聽完沮授的話,直搖頭,韓馥認為論交情,自己和呂布的交情只不過是點頭之交,但是和袁氏,卻有師生之情。論遠近,韓馥和袁紹都是冀州之人,韓馥和呂布則是兩個州的人。論同屬恩情,袁紹更能感激自己,於是下定決心,要把冀州之地讓給袁紹,來謀求自己的性命安全以及全家可以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韓馥隨即宣佈要迎袁紹入駐鄴城,主持大局,雖然韓馥麾下將領等還有勸阻的,但是並沒有改變韓馥的決定。
韓馥的命令一下,早早的就有人把這個訊息告訴袁紹,袁紹大喜過望,立刻帶領少數親信和部隊,脫離主力部隊,快速的直奔鄴城而來。
這一日,袁紹等親信部眾滿身疲憊的來到鄴城附近,韓馥早已經帶領冀州官員豪紳到城門口迎接。就在袁紹要到城門附近時,突然一左一右衝出兩個刺客帶著匕首直刺袁紹,可惜被戶在袁紹身旁的文丑一刀一個,斬於馬下。
袁紹強打精神,從容不迫的和迎接自己的隊伍打著招呼,春風得意的進入鄴城。
簡單走了一個過場,韓馥就在舊識自己的刺史府內,戰戰兢兢的把自己的刺史印信當眾交給袁紹。袁紹接過印信,為了和韓馥官職不重疊,自領冀州牧的職位後,先是寬慰了幾句韓馥,然後對恭迎自己進如鄴城的豪紳進行了一番勉勵,最後對一干人等,大加封賞,封韓馥及韓馥麾下,位高卻沒有實權的空頭職位頭銜,封朱漢等真心投靠自己的人,統領鄴城部隊的實權職位,眾人紛紛讚揚袁紹的賢能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