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業抱拳領命,轉而翻身上馬,開始點將,軍令如山,鐵騎列隊,踏著沉沉暮色,悄然東去。
……
十月末,秋意正濃,霜染層林,原野上一片金黃。
長安城郊,劉宏的莊園內,紅薯田已由翠綠轉為深青,藤蔓匍匐於地,葉片在晨光中泛著油亮光澤,彷彿鋪了一層厚厚的綠錦。
王禎早早便立於田頭,手中握著一柄小鋤,衣袖高卷,褲腳沾滿泥土。蹲下身,輕輕撥開一片藤葉,露出底下微微隆起的土埂,當下深吸一口氣,將鋤尖輕巧地插入土中,緩緩一撬。
“嘩啦!”
泥土翻起,幾塊碩大渾圓的紅薯隨之滾出,紫紅的表皮上還帶著溼潤的泥痕,在朝陽下熠熠生輝。
“出來了!出來了!”
王禎顫聲低呼,雙手捧起一塊紅薯,沉甸甸的,足有小兒頭顱大小。
王禎指尖微微發抖,眼中竟泛起淚光。
“畝產千斤……陛下所言,竟非虛妄!”
身後,數十名農夫已按捺不住,紛紛執鋤下田。
一時間,鐵器破土之聲此起彼伏,泥土翻飛,紅薯如珠玉般接連出土,堆成一座座小山。
有孩童奔走歡呼,捧著紅薯在田埂上跳躍。
老農們則蹲在一旁,掰開生薯,咬一口,甘甜汁水溢位嘴角,笑得合不攏嘴。
“這東西,能活命啊……”
一位白髮老翁喃喃道,眼中含淚。
“往年旱年,全家啃樹皮都活不下來。若早有此物,我那餓死的小孫兒……”
王禎聽得心頭一酸,默默摘下頭上舊帽,向田中農人深深一揖。
“此非我之功,乃陛下所賜神物,澤被蒼生。今日收穫,當速報於京中,以謝天恩!”
三日後,一輛素帷馬車駛入皇宮側門,無儀仗,無鼓樂,只有一名布衣老者捧著一隻木匣,緩步登階。
劉宏正在偏殿策劃軍事,聞報王禎至,立刻擱筆起身。
“快請!”
王禎入殿,雙膝跪地,雙手高舉木匣。
“啟奏陛下,紅薯已收,畝產實測九百六十斤,近一千斤之數!此乃實證,請陛下御覽!”
劉宏快步上前,親手扶起,接過木匣開啟。
只見十數塊形態飽滿、色澤紅潤的紅薯整齊排列,最大的一塊幾乎填滿匣底。
輕輕撫過那粗糙而溫潤的表皮,喉頭微動,竟一時說不出話來。
良久。
劉宏低聲道:“成了……真的成了。”
劉宏當即轉身命小桂子吩咐道:“傳膳房,今午設宴,朕要以紅薯宴款待百官。蒸、煮、烤、燉,凡所能烹,盡數上席。”
午時三刻,宮中偏殿設宴,無金樽玉盞,只用粗陶木碗,桌案上擺滿各色紅薯菜餚。
蒸薯軟糯香甜,烤薯外焦裡嫩,薯粥稠滑如乳,薯餅金黃酥脆,更有薯絲炒肉、薯泥為餡的包子,香氣四溢,引得百官頻頻側目。
尚書王允拈起一塊烤薯,略帶疑色咬了一口,頓時雙眼一亮。
“此物甘而不膩,韌而不硬,竟能飽腹?”
蔡邕嚐了薯粥,撫須讚道:“此物性平味甘,入脾胃,補中益氣,久食不厭,實乃養生佳品!比之粟米,更易消化。”
盧植低聲嘆道:“若此物能廣植天下,十年之後,何愁國無糧儲?民無飢色?”
劉宏端坐主位,含笑不語。
待眾人品嚐盡興,方才起身,朗聲道:“此物名為紅薯,原出南洋,朕得之於機緣,試種於城郊,今已大獲其成。王禎老先生主持農事,晝夜躬耕,功不可沒。”
隨即抬手示意王禎上前:“朕已敕封其為農政使,專司天下農墾改良之務。官田先行,民田跟進,二年之內,務使此物遍植司隸之地。”
群臣震驚,繼而紛紛起身拜伏。
“陛下仁德,澤被萬民,實乃社稷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