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劫已經過去,棗雲村的居民們生活好像沒什麼變化。
除了谷口負責防守的青壯們少了許多。
一部分青壯在鍛鍊。
更多的都在各個工坊裡忙活著。
塵劫已經過了了五個多月。
暖暖的風,輕輕吹過剛歷經春耕的田野,像一雙蘸了春光的手,拂過翻鬆的褐色土地。
田壟間,嫩綠的秧苗已排著整齊的小隊伍立在水田裡,葉尖沾著未乾的晨露,被風一吹便輕輕晃頭,映著天光漾出細碎的銀亮。
邊角的豆苗剛冒出土,頂著嫩黃的豆瓣,像撒在田裡的小星星,怯生生又執著地往陽光裡鑽。
田埂上,戴草帽的青壯們正彎腰撥弄著苗株,指尖碰過秧葉時,嘴角彎著淺笑,汗珠從額角滑到下頜,滴進土裡,竟像給這春田蓋了枚亮晶晶的盼頭印章。
偶爾有娃娃們的嬉戲打鬧,和著風裡的蟲吟、秧苗的輕響,把這春耕後的田野,襯得愈發溫柔。
連空氣裡都飄著“等著抽穗、等著結果”的軟乎乎的盼頭。
棗雲坊市的日子似乎沒什麼變化。
煉器坊的鐵砧聲從卯時響到酉時,煉丹坊的藥香總繞著靈根打旋,制符坊學徒們還在跟林墨學畫靜心符的起筆紋路。
可林昌山心裡那根弦,始終沒松過。
自塵劫末林玄說要為晉級黃脈靈根做準備,他就沒再被拉入過夢境。
這些日子,只要沒事,他都會在靈根旁靜靜等待。
“爹,靈田今早澆完了,王老農說今年靈谷長勢比去年好三成。”
林世鴻從靈田回來,手裡還拿著剛採的青靈草,葉片沾著晨露。
“就是新來的流民,擠在臨時棚裡問了好幾回,啥時候能分新住處。”
林昌山點頭,目光又落回靈根。
“再等等,玄祖那邊快了。”
……
話剛落地,腳下地面突然輕顫,像有東西從地底往上拱。
他心頭一跳,剛要喊人,就見靈根樹幹上,先泛起一層淡金色光暈。
像潮水般從樹幹底部往上漫,順著紋路鑽進每片葉子。
原本幾人粗的主幹,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樹皮裂開又快速癒合,新枝從老枝上冒出來,帶著嫩綠芽苞,呼吸間就展成葉片,葉緣凝著細密金紋,像用金線繡的花邊。
“嗡——”
低沉嗡鳴從地底傳來,不震耳卻敲在每個人心上。
谷口青壯扛著長矛頓住,煉器坊王鐵掄到半空的鐵錘停了,煉丹坊趙炎剛掀爐蓋,爐鉤“噹啷”掉在地上。
所有人都抬頭往靈根方向看,眼裡滿是驚愕。
……
此刻林玄的意識,正沉在黑石戈壁地脈最深處。
他“看見”,百里內地脈支流像喚醒的巨龍,土黃色能量順著支流往靈根湧,匯成奔騰的能量河。
壺天空間裡,攢下的土黃能量與銀白空間碎片瘋狂旋轉,凝成金色漩渦,漩渦中心噴湧出新能量,順著根鬚往靈根核心灌。
淡青色靈韻在核心處快速褪去,被濃稠金黃取代,金黃裡還纏著絲絲銀白空間紋路,像兩條糾纏光帶,繞核心緩緩轉動。
“要成了。”
林玄意識裡泛起明悟,試著將靈韻往外推。
先是十里,地面枯草裡鑽出嫩綠芽,半柱香就長到齊膝高,草葉露珠裹著金色靈韻。
推到二十里,遠處黑石坡上,暗沉石頭泛淡金光澤,石縫靈草舒展葉片。
推到五十里,西邊清溪河泛金波,河底鵝卵石都透著靈氣。
最後靈韻穩穩停在百里處,像張金色巨網,罩住黑風谷及周邊山巒平原。
更驚人的是靈根本身。
主幹長到差不多十人合抱粗,分枝向四周延展,像撐開巨大金綠傘,葉片在陽光下閃爍,金紋流轉間,細碎金點從葉上落下,觸地就化作靈草芽。
靈根上空,丈許直徑的金黃光雲緩緩旋轉,光雲裡落下細密雨絲,淋在人身上溫溫的,像浸了靈蜜。
常在廣場附近聊天的老張頭,前些天患了風寒,被雨絲淋到後,咳嗽都輕了許多。
“那是玄祖的靈韻?”
黃沙寨來送靈草的李領,剛到谷口就僵住,看著百里外泛金光的山巒,靈草袋掉在地上。
“俺活四十多年,從沒見這麼濃的靈韻!這是……晉級黃脈了?”
不止李領,甚至百里外的一些村落都察覺到了。
就在這時,林玄意識裡湧入新力量。
不是地脈能量,是能“掌控山石”的神通。
他試著將意識延伸到幾十裡外的黑石礦,只見礦裡丈許大的青石,突然從礦脈脫離,像被無形繩子牽引,順著地脈往靈根飛,掠過山巒時帶起淡金風。
“天罡神通,鞭山移石。”
林玄意識裡泛起神通名字,他能清晰感知,百里內山石土壤,都成了可調動的“棋子”。
想讓山移一寸,山石就順地脈動。
想讓土平一尺,土壤就自動填低窪。
這正是規劃棗雲城最需的神通!
天色擦黑,林昌山剛安撫好好奇村民,意識突然一輕,被拉入夢境空間。
夢境不再是簡單石屋,而是金色虛空,虛空中懸浮著巨大圖紙,用金黃靈韻畫著棗雲城規劃,細到每路寬度、每戶佈局。
林玄虛影裹著金黃靈韻,比之前大一圈,周身光帶纏絲絲銀白空間紋路。
“玄祖!”
林昌山聲音發顫,他剛聽村民說,百里外清溪河都泛金波。
“您真晉級黃脈了!”
“嗯,靈韻輻射百里,地脈也穩了。”
林玄指尖點在圖紙中心靈根位置。
“接下來就是坊市的規劃了。”
“可以更名為棗雲城了!”
“你看這個圖上。”
“靈根周邊3裡,留著建大廣場,青石鋪地,中間挖靈泉池引地脈水,以後村民在這兒開大會、辦典禮。”
林昌山湊近看到,
廣場外圍3到10裡環形區標著“原居民區”,每戶是“兩進院”,院裡有小菜園,每十戶中間還有水井字樣。
“玄祖,兩進院啥樣?每十個院子都有一口水井?”
“前院住人,後院放工具曬東西,菜園種家常蔬菜。”
林玄指尖點院落圖紙。
“靈井在中間,‘導引’引地脈水上來,以後用水更方便。院牆用青石砌,高五尺,安全又不擋光。”
他又指10到20裡“新居民區”:“新來的村民、匠人住這兒,佈局和原居一樣。新居民區外修矮牆,把原居、新居圍起來叫‘內城’。”
“工坊和商業區呢?”
林昌山指圖紙南城區域,那裡畫著一排排房屋。
“南城全設工坊區。”
“給你們搭了個框架,按功能分小房間。”
土黃色光帶圈出南城。
順著光帶看,每個工坊都被青石牆隔成四五個小間。
“基本上都分了五間:最大的是製作區;旁邊三間小的,分別做原料儲蓄、整理、成品放置,另外一間做休息室。”
“每間都留兩扇窗,方便通風。”
“工坊多建幾個,以後其他的也能用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