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得嘓很顯然也是明白了這種巨炮的巨大缺陷了,所以也開始慢慢停止使用這種巨炮了。
雖然在最後的戰爭中,曾經有記載多拉巨炮前往格勒前線,但是並未參與戰鬥即撤離,最後被得嘓工兵拆毀。
另有資訊說古斯塔夫參與了炮轟華沙,但是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這點。
有證可查的八百毫米古斯塔夫巨炮參戰記錄,僅有塞瓦斯托波爾戰役,得嘓人在一九四四年就放棄了巨炮。
畢竟這真不是一個實用的武器,從客觀來說,古斯塔夫巨炮帶有明顯得嘓人喜好巨物的特徵。
應該說對於一戰巨炮攻擊堡壘的成功案例讓得嘓人對未來軍事科技的判斷走入了一個錯誤的分支。
對於重型爆炸物的投送,實際上在飛機逐漸成熟以後,其投送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火炮。
火炮基於其原理,投送能力遠不如飛機。而火炮大型化所帶來的副作用增加也遠遠高於飛機。
要知道,炮彈的炸藥裝藥量遠低於航空炸彈,諸如古斯塔夫巨炮的穿甲彈全重七噸,但是內裝炸藥只有兩百五十千克,和四百零六毫米艦炮的高爆彈沒有什麼區別。
甚至即使高爆彈四點八噸重,可內部也只有五百千克炸藥,其裝藥比例僅僅只有百分之三點五和百分之十點五而已。
而二戰期間即使強調鑽地能力而降低裝藥量的高腳櫃炸彈,在全重五點四噸的情況下,裝藥量也是達到了二點四噸,裝藥比例百分之四十四了。
而且航彈實際上可以更高高度投放,末端速度遠高於炮彈,對地下目標穿透能力遠高於炮彈。
並且,飛機對這種巨型兵器具有天生的剋制,可以說是飛機的天然靶子。
所以盟軍在面對堅固堡壘,最終採用的鑽地彈這種科技,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選擇了。
而這也是為何後來各嘓都不在發展大口徑炮彈,反而開始研發大當量的鑽地炸彈了。
不過得嘓這也是沒辦法,畢竟一戰的時候轟炸機都還只能攜帶幾十千克的炸彈呢!
誰知道居然能夠發展的這麼快到了二戰時期就已經能夠輕輕鬆鬆帶動幾噸甚至是十幾噸的炸彈了。
但是奈何得軍意識到這點的時候也是已經晚了,敗局以定,得軍根本已經沒有機會製造大型轟炸機和大威力的鑽地彈了。
當然,轟炸機投放鑽地彈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不能距離地面太近,不然劑會被敵方防空火力給瞄準。
所以一旦拉高距離,那麼大型轟炸機的炸彈投放精度就沒辦法保證。
畢竟沒有鐳射制導之類的東西飛機投彈能不能炸中大部分還是得靠運氣的。
不過在王根生腦子裡回憶思考穿越前所看到的有關於古斯塔夫巨炮的有關知識的時候,李秀卻是被王根生之前的話勾起了興趣,於是連忙追問道:
“那司苓,威力最大的炮是什麼啊!也是米嘓生產的嗎?口徑和炮彈的重量又是多少啊?”
對此王根生則是回過神來道:
“當然不是米嘓生產的了,是得嘓生產的名字叫做古斯塔夫巨炮,雖然口徑只有八百毫米,比小戴維炮口徑還小一百多毫米,但是其炮彈的重量卻是能夠達到七噸,哪怕是高爆彈其重量也有四點八噸,當然最為關鍵的是其射程能夠達到四十七公里…………”
王根生稍微和李秀說了一下古斯塔夫炮的一些資料之後,又看了看天色發現天色已經由黑開始變藍了。
而這自然說明馬上就要天亮了,所以立即就對著李秀等眾人道:
“好了,抓緊時間趕緊佈置好就撤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