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揭開神秘的西域〔下〕

古代的蒙古人最早信仰薩滿教。薩滿教崇拜神靈,把世界分為三種:天堂在上,諸神居之;地為之中,人類居之;地獄在下,惡魔居之。而掌教的巫師則宣稱自己集萬能於一身,除了能役使鬼魅為人祛除災難外,還能占卜吉凶,預言禍福。他主持傳統儀式,代氏族成員求兒、求女、求五穀豐登、人畜兩旺,為氏族成員治病等。在早期,則參與解決部落的重大疑難問題,直至決定首領的繼承,戰爭與和平等。成吉思汗就曾設定“別乞”(教長),專門管理薩滿事務。

17世紀以後黃教雖然傳入蒙古地區,但薩滿教的遺蹟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仍然儲存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祭天:祭騰格里(天)是各種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在山丘等高處立木頭或石堆等標記,以此代表“騰格里”。在每年春秋兩季進行祭祀。立標的山丘被視作禁地,這是蒙古人中最普遍的祭天形式。祭天分紅祭與白祭。紅祭時用整羊或羊的心臟。隨著黃教的廣泛傳播,紅祭逐漸被廢除,改為白祭。白祭主要指的是以酒和奶製品來祭祀。此外,祭天時指定一隻羊為“供品”,但不把它宰殺,給戴上“色得爾”(表示神聖的記號,即給羊脖子上拴上彩色布條)後給天磕頭。戴“色得爾”的羊是神聖的,是騰格里的財產,任何人不得冒犯,不得宰殺,直至它自然死去。

祭地:祭地也是蒙古人自然崇拜的一種。蒙古人有“天父地母”之說,認為大地上有名的山川和奇特的草木都有自己的主神。蒙古人把鮮奶和奶酒每天早晨酹向所在地的山巔,表示致祭。蒙古人非常崇敬具有奇特形狀和顏色的山崖、丘陵山及溫泉,認為那裡有精靈居住,因此祭祀它們的同時,又禁止人們在那裡砍柴,殺生和動土。

祭敖包:這是蒙古民間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習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遊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祀時間一般在農曆5-7月,祭禮儀式一般由扎薩克喇嘛、王公貴族主持。喇嘛要焚香頌經。而每一過路人都在敖包上面放石子或隨手拾到的東西,同時乞靈於被假想在那裡的神。過路人邊禱告放石敖包上面,邊伸手向前乞求保佑一路旅行平安。

祭火:祭火也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典之一。在新疆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還保留著一些遺蹟。在節日喜慶、婚喪大事上祭天、祭地之一就要祭火。點燈節(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就是祭火的一種表現,是典型的黃教活動中滲合著薩滿教遺蹟的表現。

“薩滿”一詞源自通古斯語jdamman,意指興奮的人、激動的人或壯烈的人,為薩滿教巫師即跳神之人的專稱,也被理解為這些氏族中薩滿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薩滿一般分為職業薩滿和家庭薩滿,前者為整個部落、村或屯之薩滿教的首領,負責全族跳神活動;後者則是家庭中的女成員,主持家庭跳神活動。薩滿,被稱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他可以將人的祈求、願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志傳達給人。薩滿企圖以各種精神方式掌握超級生命形態的秘密和能力,獲取這些秘密和神靈力量是薩滿的一種生命實踐內容。

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新舊並存並且複雜多樣,既有古老的圖騰崇拜,又有原始的薩滿教;既有蒙元時代頗為流行的景教信仰,又有西域回回人信奉的伊斯蘭教。至於蒙古人在16世紀末葉第二次改宗,引進藏傳佛教新興的一支格魯派黃教後,黃教成為明代蒙古人的主要宗教信仰。

一、馬兒古兒吉思可汗的景教信仰及相關事蹟

北元蒙古大汗兀客克圖合罕馬兒古兒吉思(keg-tuqaγanmargurgis),太鬆可汗脫脫不花之幼子。馬兒古兒吉思,明代漢籍又譯作麻兒可兒、馬兒可兒吉思、麥兒苦兒吉思、馬兒苦兒吉思、馬可古兒吉思等。薩岡徹辰《蒙古源流》中說,這位可汗名來自佚名《黃史》。keg-tu,意為“坐在馱箱裡的”,因年齡幼小當出征時放在馱箱裡而出名。明朝人從這位可汗開始稱年幼的蒙古大汗為“小王子”。

關於馬兒古兒吉思這個蒙古可汗的名字,日本學者岡田英弘早已指出:“其名即敘利亞語‘聖喬治’之謂也。敘利亞語為景教之公用語。由此可證該教之遺脈於十五世紀尚存於蒙古。”1

楊紹猷先生說:“景教也沒有在蒙古絕跡,馬可古兒吉思(烏珂克圖汗)的得名亦與景教有關。”2烏蘭援引法國漢學大師、大蒙古學家伯希和的結論,進一步解釋說:“margurgis,來源於敘利亞語,mar是聶斯脫裡派基督教教職名,gurgis原音為girgis(相當於英語中常見的gee——喬治),轉為突厥語和蒙古語的krgus或grgus,再轉為kurgis或gurgis。”3

馬兒古兒吉思可汗是北元蒙古大汗中惟一一位信仰景教4的人。這說明元朝滅亡後,在退回到草原的蒙古人中,仍然有人在信奉景教。兩《黃金史》(即佚名《黃金史》和羅桑丹津《黃金史》,下同)對這位大汗的事蹟記載很簡略。佚名《黃史》說,瓦剌的首領也先因內訌死後,太鬆可汗的小哈屯薩睦爾太后擁立他即位,後被成吉思汗之弟哈赤溫後裔多豁郎臺吉(doγolangtayii)所弒殺。薩岡徹辰《蒙古源流》此段內容基本上來自佚名《黃史》,但說多豁郎臺吉為doloγantumed之人,即相當於漢籍的多羅土蠻(即七土默特)部人。此人即明代漢籍的瘸太子或瘸王子。

據《明實錄》載,馬兒古兒吉思可汗在位12年,即從明景泰六年到成化二年。據17世紀蒙古文史書,他是由哈剌嗔(qarain,清譯喀喇沁)部的孛來太師擁立的。據明代漢籍可知,孛來殺死瓦剌強酋阿剌知院之後自任太師,並擁立馬兒古兒吉思為可汗。他與另一位東蒙古的強臣別裡古臺後裔毛裡孩王相爭,把持馬兒古兒吉思可汗時期的朝政長達10年之久。他在明成化元年十一月為毛裡孩王所殺。5

兩《黃金史》所記馬兒古兒吉思可汗的在位年與《明實錄》的記載出入不大。6佚名《黃史》、薩岡徹辰《蒙古源流》所說他被多豁郎臺吉所殺與明代漢籍中所記他為孛來、瘸太子二人所害相符。

二、瓦剌異姓貴族的伊斯蘭化

17世紀蒙古文史書中記載的巴禿剌丞相,蒙古學界一般認為即明代漢籍中記載的馬哈木(此名系阿拉伯文muhamud或mahmud,回回穆斯林常用男性經名,意為“被讚頌的”),而阿速惕人阿魯臺太師(aruγtaitayii),即明代漢籍中記載的東蒙古強臣阿魯臺;阿臺可汗(ataiqaγan)即明代漢籍中記載的阿臺。蒙古文史書又說,巴禿剌丞相之子為巴黑木。烏蘭在其《〈蒙古源流〉研究》一書中指出,霍渥斯、和田清、伯希和等多數學者都認為巴黑木即馬哈木的同音異譯,而《蒙古源流》誤為馬哈木之子脫歡的原名。7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