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十八〕

毛佩琦透露,南京明孝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清康熙帝手書的“治隆唐宋”四個字,肯定了朱元璋的政績,認為明王朝的繁榮更甚於唐宋,“這樣的評價出於一個清代皇帝之口,而不是源自明王朝本身,應當說是比較客觀的。”

明代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

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各朝各代,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柏楊說中國經歷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時代:第一次是在東漢後期的二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朝後期的九世紀;第三次從公元1435年王振當權一直到明王朝覆滅為止。

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

自永樂朝起,宦官逐漸得勢,從此一直到明思宗縊死煤山。二百多年間,宦官們熙熙攘攘,你去我來,活躍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甚至出現“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這樣頗為奇特的歷史現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讓我們從魏忠賢的前輩們談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兒外,沒有更多的權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為朱家子孫們爭來的天下,染著斑斑血跡。

臥榻旁豈容他人酣睡,顯然不僅是一個趙匡胤的隱憂,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功臣、大將們兔死狗烹,權力禁臠,又豈容宦官染指?他親眼目睹過元末宦官的危害,下決心從根本上剷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這名太監逐出皇宮,遣送回原籍,原因是這名太監“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公元4年),朱元璋特意鑄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這時候,宦官的權力跌入了歷史的低谷,不僅不允許干預朝政,更不能與官吏串通一氣,甚至連給自己置產業的權力也沒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內臣不得干預政事”被悄悄地改為不得擅自作主。

閱兵既是宣示國家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蘇聯和美國都曾有舉世矚目的閱兵行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幾次大閱兵,令人心潮澎湃。而在明朝歷史上,永樂皇帝朱棣也曾經有過一次震驚世界的10萬人“大閱兵”,震驚各國。

歷史背景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起,但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國”三個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調動40萬大軍,分三路北進,把遠逃漠北的北元皇庭徹底打成“遊牧民族”,但此後,大量曾在元朝任職的蒙古族、回族官員,流亡到中亞、西亞各國,這些“外來的和尚”拼命地鼓動所在國君主對明朝採取敵視態度。

1370年,西察合臺汗國權臣帖木兒發動政變,推翻西察合臺汗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在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後,隨即開始了遠征中國的準備,派間諜到北京活動,並在接待埃及使臣時當眾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國使臣郭驥,隨後在撒馬爾罕召開“蒙古人大會”,高舉起“反明覆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韃靼以及瓦剌反派使者至南京通報訊息。

永樂四年,帖木兒大舉東征,號稱百萬大軍,實際兵力20萬,而此時,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嚴陣以待。然而不久後,帖木兒病逝於東征路上,一場大戰煙消雲散。此後,帖木兒帝國諸皇子爭位,陷入內戰,所謂東征中國,可謂痴人說夢。

明朝方面,朱棣登基後,一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面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的繼任者沙哈魯放棄仇華政策,遣使嚮明通好,恢復了朱元璋時代“宗主國”的關係。但是中亞各國“反華勢力”仍在。

另一面,鄭和在永樂十八年前五下西洋,卻行至印度洋就返回,原因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控制了紅海流域,嚴禁東方船隊進入。此後中亞以及西亞諸國正式承認了大明朝繼元之後的“天朝”地位。但對於明王朝的真實實力,各國也存有懷疑,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宣示大明的強大實力,鞏固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閱兵,恰是最好的機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