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舍

第66章 塗芻靈

【壹】

開封周圍地勢坦蕩、一馬平川,不像長安、洛陽、bj、南京、杭州等地都有山巒為天然屏障,地勢低窪卑溼,古時就被稱為“斥鹵之地”,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建都之地。但開封位於黃河之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更是“四水灌都”的水運交通樞紐,獲取資源便利。夏、戰國時期的魏國、北宋、金等都曾在此定都,有“八朝古都”之稱。

只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成也黃河敗也黃河。開封因水運便捷而屢次成為都城,但也屢次因為黃河氾濫而被掩埋。

從古至今,因兵火戰亂城毀國亡的,都會拋開舊都城,另選新址建都,但古都開封歷經兵禍水患,每次新的城市都仍是建設在舊城址上,屢建屢淹,又屢淹屢建,形成奇特的“城摞城”現象。在現今的kf市地下三米至十二米處,自上而下迭壓著六座城池,分別是清開封府、明開封府、金汴京城、宋東京城、唐汴州城、魏大梁城。

迄今為止,開封是唯一一個千百年來連中軸線都沒有變化過的城市。現今最繁華的中山路下面,就是幾個朝代開封城的御街。

開封,開、封,不斷地開、不斷地封——也許就是這座城市被命名為“開封”的原因。在這樣城摞城的開封城內有一座繁塔,歷經千年依然屹立不倒。

繁塔讀起來很像佛塔,而繁除了白色的意思,便是多的意思,所以說繁塔除了是一座白色的佛塔,還是一座有很多很多層的塔。

可是繁塔剛建成時也只有九層,最後留存下來的更是僅剩三層,並沒有很多很多層。其實明朝初期的“鏟王氣”一事,本身很是蹊蹺。若只論開封一地,除了繁塔,

還有更出名的“天下第一塔”——開封鐵塔在。為何“鏟王氣”只鏟了繁塔,鐵塔卻一塊磚頭都沒掉過?這從側面也說明了繁塔的不平凡。

只有極少數人才知道,在繁塔的影子裡,藏著一座影繁塔。只有在特定的時刻、特定的地點,帶著特定的物品和人才能開啟這座影繁塔。就跟開封城地下還有好幾座城市一樣,這座影繁塔在地下也有許多層。

是否進入影繁塔,老闆自己都沒有想清楚,他只是下意識地按照原本的計劃,去完西雍來影繁塔看看情況。可沒想到醫生掉進了影繁塔,他又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消失,便毫不猶豫地跟隨而下。

跌入黑暗的失重感覺並不太過於難受,讓老闆皺眉的,是醫生竟不知何時掙開了他的手,周圍似乎只剩下了他一個人。

好像過了很久,又好像只有一瞬間,老闆便在黑暗中腳踏了實地。看著周圍猶如實質的黑暗,老闆無聲地嘆了口氣。

人置身於絕對的黑暗之中,五感被封閉,總會無限擴大自己的想象力。但在漫長的生命中,已經遇到很多次這種情況的老闆,面無表情地靜靜站立著,以不變應萬變。

過了很久,黑暗之中依然寂靜無聲。老闆側耳傾聽了半晌,抬起了右手。

他今日出門,在右手中指處戴了一枚不起眼的戒指,戒面上綴有一塊平整的孔雀石。老闆用指腹在上面輕輕一抹,那塊孔雀石便向一旁轉開,竟是一個蓋子。指間瞬間光芒大盛,露出了其下遮蓋許久的夜明珠。

這夜明珠雖然只有指甲蓋大小,卻散發著碧綠的熒光,像一柄利刃,破開了瀰漫在身周的黑暗。

班固《西都賦》有云:“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懸黎垂棘,夜光在焉。”其中懸黎和垂棘都是極其稀有的夜明珠。而老闆戒指上這枚,就是垂棘珠。

老闆微微抬手,藉著垂棘珠的光亮看清了自己所處的環境。

這是一條青白色石磚砌成的甬道,一直延伸到垂棘珠照耀不到的黑暗之中。甬道左右兩側的石磚牆上,都和繁塔外部一樣排列著密密麻麻的佛龕。可是有別於繁塔外部那些幾乎同樣大小的佛龕,影繁塔石壁上的佛龕有大有小,大的佛龕足有一人多高,

小的佛龕也就拳頭大小,排列也毫無規則,更無半分美感。而且那些或大或小、形態各異的羅漢,無一例外地表情猙獰,手持著鋒利的刀槍劍戟,殺氣十足,讓人一看就覺得頭皮發麻。

老闆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身後也有一條甬道,同樣延伸到黑暗之中。但他並沒有轉身,而是邁步向前而行。

這條甬道彷彿沒有盡頭,兩側的佛龕也造型各異,如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竟沒有兩個羅漢是完全相同的。老闆的腳步很慢,有時停下來看看左右兩邊的佛龕,但都停留不到一息的時間就繼續往前,直到甬道的前方隱隱傳來些許光亮,才終於停下了腳步。

在若干被封死的佛龕之中,出現了一個形如偃月的半月形廳堂。這間廳堂不算很大,在半月形最凸出的弧形地方擺放著一張貼合廳堂形狀的曲足香案,上面燃著一盞白釉堆塑雲紋燈。之前在甬道中所看到的光亮,就是由這盞燈散發出來的。

而在曲足香案前,正有一名五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子在來回踱步。他身穿金紫色圓領襴袍,腰間束金玉帶,頭戴進德冠,身材略胖,腰間的魚袋正隨著他的步伐上下跳動。這名中年男子在轉身的那一剎那,用眼角餘光瞥見了站在廳堂外的老闆,驚訝地挑了挑眉,隨即漾出了笑容。

“哎呀,莫怪老夫怠慢,實在是這影繁塔之中少有訪客到來。”那中年男子笑盈盈地迎了上來,他面目慈祥,臉帶微笑,令人一見就生出親近之意,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向內做歡迎狀,“小兄弟怕是誤入此地的吧?老夫煮的陽羨紫筍時間正好,不如進來一敘?”

這中年男子舉手投足之間雖然透著親和,但實際上暗含威嚴,應是久居高位之人。這番話說完,見老闆依然在門外紋絲未動,他便加重了語氣:“這陽羨紫筍茶是陸羽陸先生親評的芳香冠世,小兄弟不進來一嘗嗎?

“呵呵,小兄弟不會是不信任老夫吧?看小兄弟的服飾髮型,外間應又過了數百年矣。

“小兄弟可知老夫為何在此地?“此乃影繁塔,繁塔的地宮所在。小兄弟可知繁塔是何時所建?“是宋開寶年間起建,一直到淳化年間才建成。而這兩個年號,前者屬於宋太祖,

後者屬於宋太宗。“燭影斧聲,趙光義殺死了趙匡胤,又假託‘金匱之盟’繼承了兄長的皇位。而

趙匡胤僅剩的兩個兒子,一個被趙光義訓斥後自殺而死,一個忽然暴病而亡,一個死的時候二十八歲,另一個才二十二歲。要說沒什麼內情,誰都不信。

“這座繁塔最初確是民間募集而建,但到了趙光義登上皇位時也不過是建成了一座塔基。後來繁塔的建造飛快,只因這繁塔後期靠的幾乎全是趙匡胤後人捐贈。

“這繁塔的地宮之內,封存的都是趙匡胤南征北戰平天下所得的金銀財寶。趙光義雖知曉此事,但繁塔乃佛門聖地,也只能睜一眼閉一眼。況且財寶是死的,只要他皇位穩妥,這繁塔也不足為懼。

“可惜這世事無常,誰又能知趙光義雖篡奪了趙匡胤之位,可到了南宋,除了趙構和趙旉,其他皇帝又都是趙匡胤的血脈了呢?兜兜轉轉,因果輪迴。可惜南宋已失汴京,趙匡胤的後人即便知曉這繁塔之下埋有富可敵國的寶藏,也無法開啟。

“後來,這傳言在千百年間曲折流傳,逐漸失去真意。到了明朝年間,那朱元璋也只知曉繁塔與王氣有關,剷平了四層塔,卻不知這繁塔地宮裡埋藏的秘密。

“而老夫我在這裡守了一千多年,終於見到了有緣人。”

中年男子慷慨激昂地說完長篇大論,自覺十分引人入勝,卻發現站在廳堂外面的年輕人連神情都絲毫未變。他收起了笑容,用更具誘惑力的語氣問道:“小兄弟,這宋太祖的寶藏,你就一點兒都不心動嗎?”

老闆定定地看了這中年男子片刻,終於抬腿向廳堂的方向走了一步。但他真的只是走了一步,在中年男子期盼的目光中,停在了廳堂和甬道的分隔線外。

中年男子幾乎都要維持不住臉上的表情,唇邊的肌肉不自覺地顫抖著。他到底哪裡露了餡?

中年男子還抱有最後一絲希望,打算再遊說一番,但對面的人卻先於他開了口:“我就站在這廳堂之外,卻未聞到一絲茶香。”

“呵呵,可能是那陽羨紫筍的茶香不甚濃郁。”中年男子調整了表情,微微一笑。“你自稱是地宮的守護者,卻直呼宋太祖大名,毫無尊敬之意。”

“那已是千年之前,皇帝如何?乞丐如何?不都一樣是過眼雲煙。”中年男子慨然一嘆。

見這年輕人停頓了一下,中年男子以為說服了對方,喜意還未爬上眉梢,就被對方的下一句話徹底打散。

“一個唐朝之人知道宋朝之事,也是難得。”

“你……”中年男子震驚地睜大雙目,掩飾性地摸著鬍鬚,打算強辯。“這廳堂裡的傢俱擺設寬大厚重、富貴華麗,都是唐時的風格。那月牙凳、曲足

香案等,都是有唐代特色的傢俱。這些都還可以說你是喜好古董,甚至連陽羨紫筍是唐朝的貢茶,也可以說你是喜大唐古風。但也許你就是不知道宋朝流行的傢俱擺設和宋朝風靡的茶葉品種。

“我猜得對否,李林甫李大人?”

中年男子神情一僵,隨即眉宇間開始醞釀風暴。“李大人那番說辭編得倒是巧妙,只是宋太祖時期剛結束五代十國的割據,宋朝

皇族自宋太祖起就勤儉修身,皇陵窮得連盜墓賊都懶得光顧。你若說這是宋徽宗藏下的寶藏,我或許還會相信一二。宋太祖?他窮得很。”老闆風輕雲淡地說道。至於他是怎麼猜到這中年男子身份的,這廳堂裡唐朝風格的佈置、對方身上朝服的顏色,再加上有資格在這影繁塔裡的唐朝宰相,可能也就是李林甫了。

李林甫面沉如水地沉默了半晌,露出陰惻惻的笑容,嗤笑道:“嘖,真是稀客,影繁塔已經很久很久都沒有來新人了呢……”

老闆垂下眼簾,用手拂了拂衣袖上並不存在的灰塵。

塔,最初是供奉佛骨、佛像、佛經等物之處,慢慢地就有了鎮壓之意。《白蛇傳》的傳說之中,白蛇便被壓在了雷峰塔下,永世不得超生。

而影繁塔裡,鎮壓的都是有怨念的古董。在很久很久之前,時間已不可考,這裡曾經被稱為影獄。本來此地是建有一座繁臺,而後起了一座繁塔,地下的影獄便被稱為影繁塔。

老闆也沒有進過影繁塔,每次送古董來此,都是在特定的時間把古董放在繁塔的影子裡而已。他也一直儘量少來此地,因為開封一地對他來說有無法言說的罪惡感。

當年秦國一統六國時,他給王離的錦囊妙計便是水淹大梁,因此計而死傷的無數士兵、平民,都是他身負的罪孽。儘管當年立場不同,屠刀最終也不是他所揮下,但負罪感依舊不可磨滅。

縱使沒來過影繁塔,但他也略知一二。在這影繁塔甬道兩邊的每個佛龕裡,都封印著一個身纏怨念的古董。其中有追隨著名將飽飲過千萬人鮮血的利刃、在劊子手手中砍過無數人的鬼頭刀、存放過人彘的噬血甕……這些古董雖不是原罪,但也被千萬冤魂纏繞,早已不能和普通的古董相提並論,若是流傳到普通人手中,終會引起大禍。

影繁塔除了封印這些古董,間或也會有大奸大惡之人的靈魂被封印其中。

老闆不知道面前這位李林甫就是歷史上的那一位,還是對方生前佩帶的某種物品所幻化的,但其能把看守的羅漢化為虛無,甚至還能知道唐朝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就不愧為把盛世大唐一手顛覆的男人。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把持朝政十九年。他善於揣摩唐玄宗的喜好,迎合上意,排除異己,上能干預太子廢立,下能營私舞弊把控朝臣升遷,表面上對人親和友愛,私底下卻暗藏殺機,口蜜腹劍一詞便源自其身。因自身才疏學淺,他連字都會認錯,卻並不反思自省,反而生怕旁人超越自己,所以他唯庸才是用,對能吏構陷迫害,朝廷風氣日益腐敗,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原本繁華強盛的大唐一蹶不振,長安失陷,宮室焚燒,黃河一帶分崩離析,千萬人流離失所。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若論十大奸臣,這李林甫絕對榜上有名。所以這人被封印在影繁塔之中,倒也不足為奇。

老闆微微蹙了蹙眉。這李林甫千方百計地想要騙他走進廳堂,也是因為這影繁塔看似是密不可破的監牢,但逃離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有人願意以身替之,便可從其中解脫而出。

可惜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每個被封印進影繁塔的古董或靈魂都會直接被封印在佛龕之中,並沒有辦法隨意走動,而普通人又極少誤入此地,所以這只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罷了。

老闆最後看了一眼站在廳堂中滿身絕望的中年男子,毫不留情地轉身離去。“年輕人,這是影繁塔的最底下一層哦!”李林甫鍥而不捨地呼喚著。只要這人

留下來,他就有機會說服他走進廳堂!老闆依舊不徐不疾地往前走著。

“這進影繁塔的,罪孽越深掉得就越深,年輕人,沒看出來,你居然是罪孽深重啊……”

老闆的腳步並沒有半分停滯。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了。“我沒有做錯!為什麼判我有罪!這天下說了算的聲音只能有一個!不是我,就

是他!如果不守好自己的位置,我就會變成那個他!”李林甫見老闆沒有停下,開始聲嘶力竭地吼道,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被封印在影繁塔,他明明沒有做錯。

“是說我處理的方法有錯嗎?可是如果不斬盡殺絕、不斬草除根,就會有無數人

跳出來為他們復仇!千百年來人們都是這樣做的!我沒有錯!“我沒有像安祿山那傢伙一樣妄想篡權當皇帝!我恪盡職守!我沒有錯!”

那嘶吼的聲音隨著老闆向前而行的腳步,顯得越發歇斯底里,在甬道傳出去很遠,甚至隱隱還有回聲。

老闆停下了腳步,身後的嘶吼聲也戛然而止,像是期待著他轉身。但老闆並沒有回頭,只是輕聲嘆了口氣,淡淡地開口問道:“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身後的呼吸聲沉重了幾分,像是猜到了他想要說什麼。

老闆也沒指望對方會有回應,繼續問道:“以刃與政,有以異乎?”身後一片寂靜無聲。

老闆重新邁步前行。

“有以異乎?無以異也。”這段對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用木棍與用刀殺人,有什麼不一樣嗎?用刀殺人與用苛政殺人,有什麼不一樣嗎?

沒有什麼不一樣,就如同當年的大梁城。用刀殺人與用計謀殺人,有什麼不一樣嗎?沒有什麼不一樣。

身後的聲音再也沒有響起來過,甬道之中又恢復了一片死寂,只有老闆踏足石磚的腳步聲。

老闆往前走著,一直走到一塊巨大的石壁前才停了下來。

藉著手中垂棘珠微弱的光芒,老闆看清了石壁左邊有一條蜿蜒而上的石梯,應該是通往影繁塔的上一層。

但是,老闆知道這一層其實並不是影繁塔的最底下一層。

在他面前的石壁之上,有一個凹槽。老闆從頸間把一直佩戴的玉璇璣摘了下來,放在這個凹槽之中,嚴絲合縫。

在轟隆隆的機關聲中,石壁緩緩地向右邊移去,露出後面漆黑深幽的通道與向下而去的石階。

這一層再往下,才是影獄封印的上古厲器,恐怕隨意拿出一件,都能保他在對抗趙高的棋局中得到勝利。

可是醫生也掉到了影繁塔之中,以他那也就殺過若干只青蛙做實驗的人生,肯定是在影繁塔第一層。而且不知影繁塔規則的他很容易就會被人騙進佛龕,以身替之。

一條石梯往上,一條石階往下。

黑暗之中,老闆摩挲著手上的垂棘珠,光線忽明忽暗地照在他的臉上。

【貳】

醫生猝不及防之間掉入了黑暗之中,並沒有驚慌失措,尤其下落失重的過程並沒有很久,很快他腳下就踩到了實地。

鼻間湧來一股發黴的潮溼味道,醫生連忙掏出紙巾捂住口鼻,過了好半晌才適應這股刺鼻的味道。

他掏出手機,按亮螢幕,果不其然沒有訊號。嘖,為什麼一點兒意外的感覺都沒有呢?

醫生撇了撇嘴,開啟手機手電筒,並沒有發現老闆的身影。如果他沒看錯,老闆應該是跟著他一起掉下來了,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並沒有在一起。

好吧,遇到這種情況好像也不是很意外。

只需要安安靜靜地待到老闆來找他就可以了,醫生聳了聳肩,樂觀地想著。他記憶之中明明沒有那個人的存在,卻不知為什麼會這樣自然而然地篤定著。

不過手機手電筒太刺眼也太費電了,醫生看了眼手機的剩餘電量,果斷關掉手電筒,選擇用手機螢幕來當光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