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1996

第50章 東方力量之製造

交接與啟程

1997年春節過完,海樂城也開業了,電視臺傑出青年評選事情也過去了,申滬的風還帶著料峭寒意,但紫塘別墅的客廳裡卻熱氣騰騰。

李東海坐在長桌主位,面前攤開著五份產業清單,紅筆圈注的運營節點密密麻麻。

對面的張自河和劉雲濤正俯身細看,指尖劃過“彩虹飲料”“酷熊服裝城”的字樣時,都忍不住抬頭看了眼李東海——這個半年前還和他們一起在杏花村扛葛根的年輕人,此刻眼裡的光,比去年在滇省地震後決定捐出百萬物資時更亮。

“飲料廠的新生產線除錯,孟岐儀盯得緊,你們每月抽三天去杏花村看看庫存週轉。”

李東海的聲音沉穩,“服裝城試營業的資料我看過了,劉雲濤你提的會員積分制很好,下一步讓嚴小霞她們高校團隊設計套電子積分系統,先在申滬試點。”

張自河摩挲著清單邊緣,忽然開口:

“你真打算把這攤子全交出來?就憑那四個大學生和嚴小敏、司馬長風,要從零搞電子?”

“嗯,開始搞這些產業,那是迫不得已,我們資金不足啊,可是我的夢想,不是搞這些東西啊!

也不是從零開始。”李東海笑了笑,從抽屜裡抽出張泛黃的報紙,是1996年滇省地震時的報道,角落有行小字:“申滬東方力量捐贈首批應急通訊裝置”。

“去年地震,咱們捐的對講機三天就壞了一半,國外品牌的傳呼機又不認中文。張大哥,你說要是咱們自己能造又抗造又懂中文的機子,算不算正經事?”

劉雲濤忽然想起什麼,從公文包掏出個巴掌大的黑盒子:“你說的是這玩意兒?前幾天從粵省倒騰來的傳呼機,全是英文程式碼,售貨員說想顯中文?再等十年吧。”

李東海接過傳呼機,指尖在按鍵上敲了敲,眼底閃過一絲不屬於這個時代的銳利:

“不用等十年。下個月,我帶嚴小敏他們去趟粵省,那邊的電子廠流水線,咱們得學。

有些電子產品關鍵是你大方向,對不對?大方向對了,造出來不太難,只是你不知道未來會流行什麼,這一點很重要!

像那個VCD未來還會出現的DVD製作出來也不太難,未來會流行一段時間,也就是最多十年時間也會被淘汰!

我們如果造這些東西的話,也是一個經歷製造業,沒有親身經歷過,你不知道有多艱難!

什麼房地產啊,什麼金融這些雖然來錢快,但是我不想這樣!華夏的未來是在製造業上,是在實體經濟上面!”

正說著,院門外傳來腳踏車鈴鐺聲。

嚴小敏領著四個大學生湧了進來,王雪峰懷裡抱著臺拆開的舊收音機,杜建國手裡攥著本《電子線路基礎》,嚴小霞和徐文靜則捧著剛列印的“東方電子研究室”章程,紙頁邊角還沾著墨痕。

“東海哥,我們查了,申滬的科技大學有個計算機系,系主任是留美回來的,專攻嵌入式系統!”

徐文靜把章程遞過來,上面用紅筆標著“目標:1997年6月,推出首款中文傳呼機”。

李東海掃了眼章程,忽然看向司馬長風——他正舉著相機,對著牆上“東方力量”的牌匾拍個不停。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