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你這宣傳部長得改改方向了。從今天起,咱們的海報上,除了酷熊,還得加上一行字:‘讓中文在機器裡說話’。”
司馬長風按下快門,鏡頭裡的李東海正和嚴小敏他們湊在一起,對著拆開的收音機指指點點,陽光透過窗欞落在他們年輕的臉上,像撒了層金粉。
他忽然覺得,這張照片比去年拍的服裝城開業盛況,更值得放進公司檔案袋。
人才與伏筆
三天後,申滬科技大學的林蔭道上,李東海手裡的腳踏車鈴鐺響個不停。
“王教授,您就再考慮考慮!”他跟在一位戴黑框眼鏡的老者身後,車筐裡裝著剛從服裝城拿來的新款運動服,
“我們研究室就在閔行,離您家騎車二十分鐘,不耽誤您帶研究生。您要的實驗室裝置,下個月就到位,錢不是問題!”
王教授停下腳步,回頭看了眼這個氣喘吁吁的年輕人。
上週嚴小敏帶著他的“中文傳呼機構想”來找自己時,他還當是大學生的異想天開,可剛才李東海在辦公室畫出的電路圖,竟隱隱避開了現行傳呼機的三個技術盲區——這小子,要麼是天才,要麼背後有高人。
“我有個條件。”王教授推了推眼鏡,“我帶的博士生裡,有個叫周明的,留過洋,專做晶片設計,去年剛從摩托羅拉離職,你們得把他也請去。”
李東海眼睛一亮:“留洋的?太好了!”
他沒說的是,昨晚給遠在倫敦的楊文傑打電話時,對方剛發來份清單——
英國有家叫“ARM”的小公司,最近在兜售一套精簡指令集架構專利,價格低得離譜。楊文傑問他要不要“順手買下來”,李東海當時只回了四個字:“全款拿下。”
從科大出來,嚴小敏的傳呼機突然“嘀嘀”響了。她低頭一看,臉色微變:“是袁文峰從港島打來的,說聯絡上了個叫陳磊的人,斯坦福博士,剛從矽谷回來,手裡有個移動通訊的專案,想找國內團隊合作。”
“移動通訊?”李東海猛地剎住車,車筐裡的運動服掉了出來。他想起上輩子那個叫“智慧手機”的東西,心臟忽然跳得厲害。
“袁文峰說,陳磊要價不低,還說……”嚴小敏頓了頓,“他懷疑我們沒實力搞研發,想先看看咱們的‘家底’。”
李東海撿起運動服,拍了拍灰:“那就在他來之前,把‘家底’亮出來。司馬長風呢?讓他明天帶相機去趟外灘,就拍咱們的人——
王雪峰他們不是在拆收音機練手嗎?讓他們穿上新工服,在東方明珠底下襬個攤子,就叫‘東方電子,拆解未來’。”
夕陽西下時,李東海站在黃浦江邊,望著對岸漸次亮起的燈火。口袋裡的傳呼機又響了,是楊文傑的訊息:“ARM架構已買下,另外,美國有家叫‘高通’的公司,最近在賣CDMA專利……”
他笑著回了條資訊:“記下名字,明年去看看。”
江風掀起他的衣角,遠處貨輪的鳴笛聲混著傳呼臺的訊號音飄來。李東海知道,從今天起,申滬的風裡,該多些電子元件的金屬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