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1996

第53章 員工的培訓時間

林小梅蹲在倉庫改建的車間裡,手裡攥著塊半乾的抹布,反覆擦拭剛刷完綠色地坪漆的地面。

漆味嗆得人眼睛發酸,她卻不敢揉——上週培訓時周明博士特意強調,“車間裡的灰,比鄉下的泥巴金貴,一粒就能壞了整塊電路板”。

身後傳來“咔嗒”聲,是嚴小敏帶著兩個穿白大褂的人在掛防靜電接地樁。林小梅偷偷抬頭,看見那些銀色的金屬樁像排小樹苗,沿著牆根栽了整整一圈。

“都過來領裝備。”嚴小敏的聲音穿過鑽機的轟鳴,她手裡捧著摞天藍色的大褂,“帽子要把頭髮全罩住,手套每天換一雙,誰要是敢在車間裡撓癢癢,直接罰去洗三天零件盒。”

林小梅接過屬於自己的那套,布料粗糙得像家裡的麻袋片。她想起在東風技校的實訓車間,師傅們總說“差不多就行”,可在這裡,連手套的鬆緊都有人盯著——司馬長風昨天舉著相機拍她戴手套的樣子,說“手指縫露一毫米都得重戴,這叫標準化”。

“標準化是啥?”她趁午休時問同屋的張建軍。張建軍是班裡的尖子生,此刻正對著本《電子裝配規範》啃得入迷。

“就是……”張建軍指著車間牆上的紅線,“你看那臺貼片機,每次移動必須對準這條線,差半厘米都不行。周博士說,國外的工廠都這樣。”

林小梅似懂非懂。她見過爹修農機時,零件隨便往地上扔,用抹布擦擦照樣裝回去。可昨天王雪峰師傅拆那臺進口傳呼機,鑷子尖碰過的零件,都要放在鋪著紅綢布的托盤裡,像捧著啥寶貝。

下午除錯生產線時,林小梅被分到外掛崗。面前的傳送帶緩緩移動,每個零件的位置都用黃線標得清清楚楚。她剛把電阻插歪半毫米,旁邊的指示燈就“滴滴”叫起來。

“停!”嚴小敏走過來,手裡拿著個遊標卡尺,“電阻腳間距2.5毫米,你這插成2.8了。”她用鑷子把零件拔出來,重新擺好,“現在覺得麻煩,等機子造出來,在山裡訊號斷了,可能就是因為這半毫米。”

林小梅的臉騰地紅了。她想起老家村口那臺壞了半年的廣播,村長說“城裡修不好”。原來機器這東西,真能金貴到差一絲都不行。

下班時,司馬長風扛著相機在車間轉悠。倉庫的舊窗戶被換成了雙層玻璃,夕陽透過玻璃照進來,把綠色的地坪漆映得發亮。林小梅看見他對著牆角拍——那裡有塊沒刷漆的補丁,是上週張自河帶工程隊來補的,據說原來的地面裂了道縫。

“小司馬,拍這個幹啥?”張自河的大嗓門從門口傳來,他手裡拎著桶剛熬好的綠豆湯,“這破倉庫外面看著跟要塌似的,裡面倒弄得比我那服裝城還亮堂。”

“這叫反差!”司馬長風對著補丁和嶄新的生產線各拍了一張,“將來咱們的機子賣火了,就把這照片印成海報——‘從舊倉庫裡造出來的中國芯’。”

林小梅端著綠豆湯,蹲在車間門口喝。晚風從倉庫破舊的門縫裡鑽進來,帶著外面老槐樹的味道。她望著車間裡亮如白晝的燈光,忽然覺得那些防靜電大褂、遊標卡尺和黃線標記,像在編織一張看不見的網,把她們這些鄉下孩子,和一個叫“未來”的東西,慢慢纏在了一起。

至於這網到底要編多大,林小梅還不知道。但她攥緊了手裡的搪瓷碗,明天上班,得把那半毫米的誤差,徹底趕出生產線。

車間的綠色地坪漆還泛著潮氣,李東海踩著剛畫好的黃色分隔線來回踱步,手裡捏著張皺巴巴的生產線規劃圖。嚴小敏跟在後面,高跟鞋碾過地面的漆皮,發出細碎的聲響。

“你看這兒。”李東海用腳尖點了點車間中央,“將來要裝十條全自動線,每條線配三個質檢崗,現在的人工外掛位,五年內全換成機械臂。”

嚴小敏嗤笑一聲,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記著什麼:“還機械臂呢,現在這批孩子連防靜電手環都戴不利索。昨天林小梅的手環鬆了,周博士差點把生產線停了——至於嗎?”

“怎麼不至於?”李東海回頭,眼睛亮得嚇人,“靜電擊穿晶片的機率是千分之一,可批次生產時,千分之一就是每萬臺壞十臺。等咱們的傳呼機賣到滇省山區,壞一臺,可能就耽誤個孩子找爹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