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江南!
這個想法,簡直是石破天驚!
自古以來,帝王只有開疆拓土之功,何曾有主動棄地之說?這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要被釘在恥辱柱上的。
可他仔細一想,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這似乎又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以元廷當時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同時撲滅南北的戰火。與其處處被動挨打,不如集中力量,保住根本。
這個孫兒,不光狠,還懂得取捨!懂得什麼叫“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其三,破除舊制,文化歸心。”朱允炆的聲音愈發堅定。
“孫兒會下令,廢除四等人制,凡我治下之民,無論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皆為一體。科舉取士,不問出身,唯才是舉。朝堂之上,重用漢臣儒士,以漢家禮法,重塑朝廷綱紀。”
“更要下令,所有蒙古貴胄,必須學習漢話,通讀漢家經典。若有不從者,削其爵位,奪其封地。欲要長久,必先使其心歸於華夏。此為刮骨療毒第三刀,刮的是立國之本上的傲慢之肉!”
這一條說完,朱允炆停了下來。
大本堂內,落針可聞。
高遜志的後背,已經被冷汗浸透。
這三條,一條比一條狠,一條比一條離經叛道。
殺蒙古王公,棄江南之地,行漢家之法。這哪裡是在救元朝?這分明是在元朝的屍體上,再造一個新朝!
而且,這三條環環相扣,邏輯縝密。第一條解決了錢的問題,第二條解決了兵的問題,第三條解決了人的問題。
朱元璋死死地盯著朱允炆,過了許久,才從牙縫裡擠出一句話:“如此,便能救得了元朝?”
朱允炆抬起頭,臉上露出一抹苦笑,輕輕地搖了搖頭。
“回皇爺爺,不能。”
“什麼?”朱元璋一愣。
“即便如此,元朝也必亡。”朱允炆的回答,斬釘截鐵。
“為何?”
“因為天命已失,人心已去。孫兒所言三策,不過是作為一個君主,在王朝傾覆之際,所能盡的最後一份人事。這三策,每一策都會在元廷內部掀起驚天駭浪。殺王公,會逼反蒙古貴族;棄江南,會讓天下人恥笑;行漢法,會讓蒙古舊部離心。”
“行此三策,成功的可能,不足一成。更大的可能,是元順帝在下達命令的第二天,就被憤怒的蒙古王公們趕下皇位,身首異處。”
朱允炆頓了頓,說出了最後的結論。
“所以,此策並非是救‘大元’之策,而是救‘蒙古’之策。”
“若元順帝真有此魄力,他最好的結局,不是保住他在中原的皇位,而是在大明兵臨城下之前,帶著他透過鐵腕手段整合起來的部眾和財富,主動退回漠北草原。如此,他便能保全蒙古一族的元氣,成為草原上的霸主,而不是在中原城破國亡,淪為階下之囚。”
“保不住天下,便保住根本。這,或許才是他唯一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