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樂?不過是朕的徵北大將軍

第21章 沒錢?孫兒有辦法!

河南決堤,數十萬災民。

百萬石糧,五十萬兩銀。

每一個字,都像一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朱允炆的心頭。這不再是大本堂裡高談闊論,這是大明朝正在流血的傷口,是無數家庭的哀嚎與絕望。

朱允炆那起了那本奏摺,逐字逐句地細看起來。

良久,朱允炆將奏摺重新合上,捧在手中。

他抬起頭,迎向朱元璋審視的目光,緩緩開口,聲音清朗而平靜。

“皇爺爺,這災,要救。但這錢糧,孫兒以為,不能就這麼給。”

朱元璋的身子微微前傾,臉上依舊沒什麼表情,但眼神裡卻多了一絲興味:“哦?為何?”

“回皇爺爺,”朱允炆條理清晰地分析起來,“祥符縣距京師千里之遙。五十萬兩白銀,從國庫運出,一路南下,層層盤剝,過手剋扣,真正能到地方官府手裡的,能有二十萬兩,已是邀天之幸。這二十萬兩,再用來買糧,糧商坐地起價,官吏上下其手,最後能換成多少米粥,分到災民嘴裡,孫兒不敢想。”

“至於那百萬石糧食,從各地官倉調集,千里轉運,耗時耗力。路上淋了雨,發了黴,被押運的官兵偷吃了,被沿途的胥吏倒換了,損耗之大,難以估量。等糧食運到,災民怕是已經餓死了大半,剩下的人,也早就成了流寇,禍亂地方了。”

“數十萬流民一旦嘯聚生亂,河南之地,恐將糜爛。屆時,救災便成了平叛,耗費的錢糧,十倍於此。”

朱元璋的嘴角,不自覺地抽動了一下。這些事,他比誰都清楚。他自己就是從底層殺出來的,官府那套盤剝百姓的把戲,他閉著眼睛都能想出來。

“那依你之見,該當如何?”朱元璋的聲音裡,考校的意味更濃了。

“孫兒以為,當行‘以工代賑’之法。”

“以工代賑?”朱元璋咀嚼著這四個字。

“正是。”朱允炆往前走了一步,聲音也高了幾分,“朝廷不出銀,只出糧。但糧食,不是白給的。朝廷立刻派遣得力幹員,前往祥符縣,組織青壯災民,修復黃河大堤。凡是上堤幹活的,一人一天,發兩升米。家中有老弱婦孺的,可再多領一份。如此一來,有三重好處。”

他伸出一根手指:“其一,災民有活幹,有飯吃,便不會四處流竄,嘯聚生亂。此為安民心,穩地方。”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其二,以工換糧,多勞多得。災民憑自己的力氣吃飯,心裡踏實,也能杜絕懶漢冒領救濟,敗壞風氣。此為正人心,勵民氣。”

最後,他伸出第三根手指,聲音變得沉著有力:“其三,也是最要緊的。黃河大堤,年年決口,年年修。為何?就是因為修得不牢靠。此次動用數十萬災民,自帶乾糧,為自己修家園,必然盡心盡力。我們正好可以藉此機會,將祥符段的大堤,徹底加固。此為除水患,利千秋。”

“安民心,正人心,利千秋!”

朱元璋在心中默唸著這九個字,只覺得胸中一股鬱氣,被這九個字衝得煙消雲散。

好!好一個以工代賑!

這法子,他自己也用過,可從沒想得這麼透徹,總結得這麼精闢!這小子,不光看到了問題,還想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連辦法帶來的好處都分析得明明白白!

朱元璋心中的歡喜,幾乎要按捺不住。但他臉上依舊不動聲色,繼續說道:“可你說的這些,都需要人去辦,需要官去管。底下那些官吏是什麼德性,咱比你清楚。咱的錢糧到了他們手上,修堤的土方,他們敢給你算成金子價;災民的口糧,他們能剋扣掉八成。到時候,堤沒修好,民怨先沸了。這個,又怎麼解?”

這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政令不出奉天殿,再好的法子,也都是空談。

朱允炆似乎早料到有此一問,他躬身回答:“皇爺爺聖明,此事的關鍵,確是在於用人。孫兒以為,此事不可交由河南布政使司處置。”

“哦?”

“孫兒懇請皇爺爺,設立‘河南治水賑災行轅’,另派欽差大臣,總攬河南一應救災事宜。此欽差,當授予專斷之權,河南地方文武,皆受其節制。凡有貪墨救災錢糧、怠政不為者,可先斬後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