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重生阿斗,復國系統來早了

第32章 長沙之策,兩種解法

而此時劉備並沒有時間去關心下方張飛與包拯趣事,

而是忐忑的開啟了徐庶送來的信簡。

心中百轉千絲,各種想象湧上心頭,使的他手不由得微微顫抖,旁邊坐著得諸葛亮,也看出了劉備得緊張,不由得放輕了手中得動作。

諸葛亮將羽扇輕擱在膝上。作為洞悉局勢的謀士,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封書信的分量——若真是少主有恙,對初現崢嶸的荊州集團不啻於雷霆擊頂。

這般凝重如漣漪般擴散開去。

簡雍最先察覺軍師異狀,手中墨筆頓時懸在半空;緊接著趙雲按劍的手掌悄然收緊;最後連負責記錄的小吏都屏住了呼吸。

整座議事廳竟似被施了定身法,唯餘數十道目光隨著那捲竹簡緩緩移動。

都眼睜睜得看著劉備手中的書信。

好在,當劉備顫抖著開啟竹簡之後,傳來的並不是令在場眾人心悸的訊息,而是——

“哈哈哈!好!甚好!”

劉備突然爆發出的大笑,驚的身邊燈火為之一顫,卻讓眾人緊繃的肩背為之一鬆。

至少是個好訊息。

廳內眾人又開始熱火朝天的幹起自己手中工作,唯有諸葛亮和張飛兩人將劉備圍了起來。

兩人一個是劉禪義父,一個是他三叔(兼任未來老丈人,這是張飛自封的。)

此刻倒顯出幾分默契。

“主公且莫賣關子。“諸葛亮雖已恢復平日從容,羽扇輕搖間卻洩露了急切,“元直可是帶來了阿斗的近況?”

“大哥,快給我看看,我那好侄兒怎麼了?”張飛則不客氣,伸手就要去搶劉備手中信件。

“去去去,你這莽夫……”劉備笑罵著將其推開,卻將手中竹簡塞到諸葛亮手中:“孔明快看,快看元直是如何說吾兒!”

諸葛亮被劉備這罕見的失態嚇了一跳,接過竹簡時,還敏銳的發現竹簡邊緣早已被劉備攥出幾道痕跡。

足以看出其心中激盪。

諸葛亮目光掃過字跡,這位素來以沉穩著稱的臥龍先生,眉頭漸漸舒展,隨後嘴角揚起,直到看到信件中的“天下為公”幾個字,終於還是再沒有忍住,哈哈的笑了起來。

“主公,”諸葛亮緩緩合上竹簡,帶著笑意說道:“後繼有人矣!”

“拿來我看!”張飛最受不了諸葛亮他們這種打機鋒的樣子,劈手搶過竹簡,開啟就看。

不一會,他也哈哈笑了起來:“不愧是大哥之子,我的好侄兒!”張飛的笑聲傳遍整個大廳:“眾生平等、人人如龍!他可真敢想!”

這是把劉禪立下的宏願當作幼兒之言了。

廳內眾人也紛紛笑起來,他們不像是徐庶親身經歷一般感同身受,但只聽得隻言片語,也能知道劉禪已經將“仁義”兩字悟透,

他日哪怕做不到當初的誓言,最起碼也能成為一代明君。

廳堂之內,唯餘末席的包拯沉默不語。

他腦海中浮現出月前江夏的情景——少主劉禪曾對他言道:“律法乃國之筋骨,包卿此行,當為父親鑄就一副鐵骨。”

字字千鈞,猶在耳畔。

念及此,包拯霍然起身,離席上前,對著滿堂喧譁的眾人躬身一禮,聲音清朗而堅定:“吾主劉禪,胸懷天下!諸君不可無禮!”

此言一出,廳內嘈雜頓消,眾人目光齊刷刷聚焦在這位不速之客身上。

劉備這才恍然記起徐庶信中所提:此人乃阿斗新招幕僚,頗有春秋子產遺風,尤精律法之道。

(注:子產,鄭國名相,首開公佈成文法先河“鑄刑于鼎”,倡言“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劉備目光微凝,問道:“先生有何過人之處?”

包拯坦然應答:“臣雖愚鈍,平生所學所行,唯恪守‘公正’二字。所長在於:明律法、辨是非、斷冤獄、察奸佞。”

“‘明律法、斷冤獄’?”劉備沉吟,“此乃廷尉、司隸之職司。然當今天下鼎沸,群雄逐鹿,先生可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韜略?或通曉農桑、富國強兵之良方?”

包拯神色不變,直言不諱:“臣非孫武、吳起之才,不諳軍旅征伐;亦非管仲、商鞅之能,難精於錢糧賦稅。

臣之所長,在於持律法如持天平,以民心為鏡鑑、使作奸犯科者無所遁形,使含冤負屈者得見天日,使朝綱得以整肅,使吏治得以清明。

國之根基,在於民心;民心所向,在於公平正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