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重生阿斗,復國系統來早了

第70章 孔明智釣鹿門客 玄德巧移荊楚才

劉備眼睛一亮:“你是說……請龐公去武漢……教書?”

“正是!”諸葛亮頷首,“非是以官吏身份徵召,而是以師者之禮相聘。

言明武漢初創,教化未興,百業待舉,尤缺一德高望重之宿儒坐鎮學舍,為稚子啟蒙,為少年解惑。

此乃澤被蒼生、教化黎庶之功德,非為劉氏一家一姓之私。

龐公心繫鄉梓,見流民子弟有望讀書明理,或能心動。”

他進一步補充道:“如此,若能打動龐德公,待他動身前去武漢,他的門人徒弟豈能不追隨?”

“屆時能說動多少能人為其效力,便看少主本事了。”

劉備聽得連連點頭,但隨即又皺眉:“話雖如此,但龐公清高,未必肯信我等一面之詞。且阿斗那點基業,如何能入其法眼?”

諸葛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

“故需主公手書一封,言辭懇切,非為徵辟,純為教化之事相請。信中可著重描述三點:

其一,武漢流民匯聚,孩童眾多,然無書聲琅琅,實為憾事,此乃主公心憂之處。

其二,少主劉禪,雖年幼,然心慕聖賢之道,於武漢設學舍,願掃榻以待名師,此心赤誠。

其三,言明此請,無關官職,只為傳承學問,澤被一方。

龐公若至,武漢學舍當以師禮尊之,絕不以俗務相擾,來去自由,唯願其偶爾點撥,指點迷津即可。”

劉備拍案叫絕:“妙!妙啊孔明!此計甚妙!以教化之名,投其所好,更以阿斗這‘奇貨’為餌!龐公縱然心如止水,也難耐好奇!好,我這就親筆修書!”

劉備立刻鋪開絹帛,提筆凝神,按照諸葛亮的思路,字斟句酌地寫了一封情真意切、姿態放得極低的“聘師信”。

信中絕口不提徵辟官職,只談教化功德,盛讚龐德公學問道德,哀嘆武漢孩童失學之苦,懇請龐公以天下蒼生為念,不吝移步武漢,指點一二。

信中更是不經意地描述了劉禪的早慧與奇特想法,將其塑造成一個值得名師點撥的璞玉。

信末,劉備鄭重承諾:龐公若至武漢,必以師禮相待,絕無俗務煩擾,來去隨心,只盼其學問之光,能照亮武漢稚子求學之路。

寫罷,劉備吹乾墨跡,小心封好,嘆道:

“但願此信能說動龐公。若龐公真能前往,對阿斗而言,實乃天降之福!”

他是真心希望龐德公能夠如他與孔明所想,真能出山前去武漢教書,畢竟龐德公門人眾多,只要能有十之一二跟隨其去往武漢,阿斗之急便唾手可解。

至於劉禪能否將玄德公座下弟子徵辟為官?

劉備就沒考慮過他失敗的可能。

就他看來,能夠收服秦瓊、尉遲恭、辛棄疾、包拯、丁奉如此多大才的劉禪,可比他爹年輕時候強多了。

他老劉家本來都是越老魅力越高,而阿斗小小年紀魅力已經不凡,頗有世宗皇帝風範。

諸葛亮含笑點頭:“主公放心,此信情理兼備,投其所好,更有‘奇貨’為餌,龐公縱然不立刻答應,也必會思量。

即便最終未至,有此一封主公親筆相邀之信,於少主在荊襄士林之聲望,亦大有裨益。”

很快,這封蓋著左將軍印信、措辭極其謙恭懇切的“聘師信”,就直奔鹿門而去了。

而隨著一起發出的,還有著襄陽從事伊籍調二十精於戶籍、判案、統計的小吏一併前往武漢的命令。

以及令江夏府改夏口與武漢合為武漢縣,令糜芳為縣令的任命。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