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點了點頭:“吏員之事,包拯應允。府衙及各縣之中,確有歷練半載、可堪驅使之新吏。少主可擇日挑選,我命主簿配合。”
“那就多謝希文了!”劉禪見包拯開口答應,這才心中一鬆,吏員問題算是解決了大半。
那麼此行來長沙即便借不到糧草,也算是達成了此行目的。
“至於糧秣……”包拯輕撫下巴:“還請主公見諒,十萬石,數目太大,牽涉甚廣。
包拯雖為太守,亦不敢專斷。需即刻行文,飛馬報請玄德公定奪!
同時,我會命倉曹清點核實長沙存糧實數。若玄德公允准,且存糧確有餘裕可支應長沙所需……
包拯必當竭力籌措,儘快發往武漢。”
劉禪心中早有預料。
十萬石糧食,包拯不可能當場拍板。
他需要請示劉備,也需要核實庫存,更需要在確保長沙安全的前提下行事。
這已是目前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
他立刻起身,鄭重一揖:“行文請示父親,理所應當。武漢上下,靜候府君佳音!
無論成與不成,府君今日援手之情,禪銘記於心!”
包拯也站起身,肅然回禮:“主公言重了。守土安民,本屬分內。
武漢若能穩固,亦為長沙屏障。包拯自當盡力周旋。”
他頓了頓,似乎想起什麼:
“對了,少主昨日提及,欲在長沙尋訪一種……高產豆菽之種?”
“確實如此,這兩日在外剿匪,已有線索。”
劉禪打了個哈哈,並未實話實說。
雖然不知道系統提供的人才有無關於系統的記憶,但保險起見,他還是決定將系統的事情爛在肚子裡。
而且劉禪也不能想象,若是系統提供的諸位人才,知道自己不過是憑空捏造的,他們會有什麼反應。
所謂君不密而失臣,臣不密而失身,便是如此了。
包拯點點頭,也提出需求:“若主公尋得此神種,請給長沙留下少許,我會命積年老農進行育種,嘗試能否為長沙百姓添一份口糧。”
“這是自然!”劉禪點頭答應,五千畝的良種,給長沙留下部門也不無不可。
至此,劉禪到長沙的三件事,都有了苗頭,
雖然最大的糧草問題還需等待劉備的批覆和長沙倉廩的核實,但包拯的態度已算積極,流程也已啟動。
壓在劉禪心頭的一塊巨石,終於鬆動了幾分。
走出府衙,長沙的陽光有些刺眼。
劉禪深吸一口氣,對身旁的丁奉道:
“承淵,讓鄧艾他們幾個,去包府君那裡挑人吧。記住,要實幹的,不要花架子。至於糧草……我們只能等了。”
吏員挑選進行得很順利。
在包拯主簿的引領下,鄧艾、張猛、李茂三人從長沙府衙及附近縣衙中挑選了二十餘名經過包拯半年鍛鍊,熟悉基層實務的年輕吏員。
這些吏員雖非大才,但勝在踏實肯幹,正是武漢急需的人才。
就在挑選接近尾聲,劉禪在府衙偏廳與包拯確認名單細節時,一個略顯熟悉的名字意外地躍入他的眼簾。
在一份關於流放人員管理的例行公文上,赫然寫著:
趙範,前桂陽太守,因降而復叛,主公令流放長沙,作為公文流轉之小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