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日,幾路兵馬陸續迴轉,秦瓊、尉遲恭、關羽三人率眾將歸帳。
眾將與劉備及帳內諸人見禮畢,各自歸座不提。
劉備命左右送上酒菜,欣然舉杯,一邊宴飲一邊與眾文武共議下一步方略。
首要之事,便是釐清當下軍力底數。
糜竺執掌錢糧,當仁不讓,起身細數道:
“主公,我軍自新野而出時,擁兵一萬五千。其中步卒一萬,水軍三千,騎兵一千,另有諸將親兵一千。”
“長坂坡一役,步卒折損慘重,潰散近萬。幸而在當陽橋東陸續收攏潰卒約七八千人。”
“後與劉琦公子合兵,得其部兩萬;復於江夏收攏流民,編練新軍四千。”
“是故赤壁戰前,我軍計有步卒三萬二千,水軍三千,騎兵一千,親衛一千,各地守兵不足兩千。”
糜竺頓了頓,繼續說道:
“今赤壁大捷之後,收效頗豐,
雲長收降曹操荊州水軍四千精銳;
秦瓊將軍俘獲步卒六千;
尉遲恭將軍帶回俘虜三千;
另繳獲軍械、糧秣、馬匹無算。”
糜竺略作籌算,在眾人期待的眼光中,朗聲道:
“據此,我軍目下可養之兵,當以如下為限:
步卒:三萬五千人
騎兵:兩千精騎
水軍:八千水軍
親衛:一千精銳
各地守兵:兩千兵丁
不計輔兵,僅戰兵一項,已達四萬八千之眾!”
劉備欣然頷首,
遙想當年坐鎮徐州,雖說是天下數得上的大州,
但麾下兵馬滿打滿算不過四萬之數,其中還包含了曹豹的丹陽精兵。
如今麾下竟有近五萬戰兵,實乃其生平軍勢之巔峰!
“諸君,我軍下一步當如何進取?”劉備環視帳下問道。
“當取南郡!”
“當取襄陽!”
“當取荊南!”
三道聲音幾乎同時響起,卻來自三個不同的方向。
劉備抬眼望去,正是諸葛亮、辛棄疾、徐庶三位智囊各持己見。
“哦?”劉備拱手問道:“願聞諸君高論!”
三位謀士相互對視一眼,皆是成竹在胸。
辛棄疾率先踏前一步,手指沙盤上的襄陽,語氣鋒芒畢露:
“荊州鎖鑰,首在襄陽!
今曹軍新敗,元氣大傷,曹賊協大軍退汝南,至其大將曹仁等皆困守江陵,襄陽空虛!
若我軍能一鼓而下此城,則與江夏連成一片,水軍控扼漢江,橫鎖蔡陽、山都兩地!
屆時,荊州曹軍頓成甕中之鱉!”
他目光灼灼,彷彿已看到勝局:
“屆時我軍進可兵鋒直指新野、宛城,威震中原,直逼許昌;退亦可取上庸,圖謀漢中!此乃制勝之樞機!”
徐庶微微搖頭,沉穩開口,語重心長:
“幼安兄此計雖銳,然襄陽城高池深,糧秣充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