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重生阿斗,復國系統來早了

第21章 三謀士論策,一主公躊躇

若我軍頓兵堅城之下,遷延三五個月不能克,則曹軍喘息已定,士氣復振。

而我軍銳氣盡失,寸土未得,赤壁大勝之勢將蕩然無存,攻守之勢恐將逆轉!”

他頓了頓,目光轉向南方的江陵,點出更深的憂慮:

“且荊州腹心之地,豈能拱手讓人?

若我軍不取江陵,則東吳必取!

彼時,我軍困守江夏一隅,如籠中困獸,進退失據!日後荊襄事務,豈非盡仰東吳鼻息?此乃腹心之患!”

諸葛亮羽扇輕搖,待二人言畢,也不反駁,只是從容道出第三條路:

“襄陽險峻,強攻易挫銳氣;江陵要害,急取恐傷孫劉之盟。

亮以為,荊南四郡,地廣民殷,守備空虛,正可為我根基!”

他指著地圖逐條分析:

“先取荊南,一可避曹軍、吳軍鋒芒,積蓄實力;

二可盡收四郡錢糧兵源,穩固根基本。

待根基深厚,則進可圖中原,退可入蜀,遊刃有餘。此乃穩中求進,徐圖天下之策。”

三位頂尖智囊,三套截然不同的方略,各具其理,利弊分明。

同時雖然言語和氣,但也針鋒相對。

一時之間,其他文士如簡雍、孫乾之流連忙將“回到江夏,秣兵歷馬”這類的策略吞入腹中。

頓時不敢再多言,只是等待劉備做出抉擇,好查漏補缺。

而劉備則目光在沙盤上逡巡,一時竟難以決斷。

他心中苦笑:他日曾笑袁紹無斷,今日我帳下也智囊雲集,方知抉擇之難,反甚於往昔矣!

劉備此刻心中權衡:

辛棄疾之計鋒芒畢露,然過於行險;

孔明之策穩紮穩打,卻略顯保守;

徐庶之論雖折中務實,卻恐動搖孫劉這來之不易的聯盟根基……

正當他猶疑難決之際,諸葛亮踏前一步,羽扇輕點,輕聲說道:

“主公,可還記得隆中草廬之中,亮所陳之策乎?”

一言驚醒夢中人!

劉備眼中迷茫盡掃,豁然開朗——隆中對策的核心,正是“先跨有荊、益”!

他目光疾掃沙盤上的荊南四郡:

取武陵、零陵,則南中門戶洞開,可威脅成都腹地!

下桂陽,則交州七郡指日可待!

據長沙,屯兵巴丘,則柴桑、廬江等地,盡在兵鋒威懾之下!

荊南四郡,正是撬動整個南方格局的支點!

諸葛亮見主公已然會意,羽扇輕搖,嘴角噙著一絲高深莫測的笑意,續言道:

“至於江陵、襄陽……主公且放寬心。

此二城重鎮,未必需我軍強攻硬取。

亮觀天時地利,或有人……會將其‘拱手相送’也未可知?”

諸葛亮那“拱手相送”的話語,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劉備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他瞬間領悟了其中深藏的機鋒——孔明所指,恐怕正是那此刻正與曹仁在江陵城下鏖戰的江東周郎!

“妙!妙極!”劉備撫掌大笑,眼中此時再無半分猶豫,“孔明此言,如撥雲見日!江陵、襄陽乃曹仁與周瑜的角力場,我軍此時南下荊南,正可坐觀其變,待其兩敗俱傷,坐收漁利!

若周瑜得勝,以其江東根基,必難久持荊州北境重鎮,屆時……”

他沒有再說下去,但帳中眾人,尤其是辛棄疾和徐庶,都已瞭然於心——屆時,便是“借”或“取”的良機!

“主公明鑑!”諸葛亮含笑頷首。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