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老們紛紛點頭,他們並非不懂這個道理,只是過去常因生存壓力而難以完全遵守。
于謙的強調和提出的具體方法,讓他們看到了可持續的希望。
“其二,刀耕火種,遺禍無窮。”
于謙指向一片燒焦的山坡,
“此法毀林耗地,數年便廢。當效仿漢地,開墾梯田!”
他展示第二張圖,畫出依山勢開墾的階梯狀田地,“
引溪水灌溉,選耐旱耐瘠之粟、黍、薯蕷栽種。
吾已命人尋得薯蕷種苗,此物耐儲,產量尚可,可為軍糧補充,亦為爾等口糧之基。”
“其三,山林之寶,不止於獸與木。”
于謙展開第三張圖,上面畫著各種植物,
“此乃可食之野菜、山果,採其時節、部位皆有講究。
此乃可入藥之草,療傷治病,價值千金。更有桐油樹、漆樹、可制良弓之拓木…
需爾等各族老,將所知山林物產,其名、其用、其所在、其多寡,盡數道來。
吾將匯總成冊,按需取用,或可尋商賈互通有無!”
于謙的話語,條理清晰。
族老們聽得眼睛發亮,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過去他們只知向山林索取,卻少有規劃。
雖然也有高瞻遠睹的首領曾帶領著他們向漢人學習,但畢竟此時的漢人還心懷“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
所以被騙了多次之後,蠻人也慢慢與漢人勢如水火。
但誰能夠不向往更好的生活呢?
所以蠻人們就一邊痛恨,一邊又羨慕著。
直到這次劉皇叔麾下前來,他們與其他漢人郡兵都不相同。
“同耕共織”、“互市公平”、“不奪山林”。
這些話就像是天書。
將蠻人那長久以來深埋的、對沃土良田、安穩富足的隱秘渴望,被猛烈地攪動起來。
痛恨是真的,那些刻在寨牆上的刀痕,那些被強奪獵場時倒下的族人,血債未乾。
羨慕也是真的,漢人那平整的稻田、精巧的織機、堆積的鹽鐵,哪一樣不是他們夢中才能擁有的景象?
一個最沉默的族老,粗糙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腰間褪色的獸皮,渾濁的眼中映著講述者誠懇的臉。
他想起年輕時被騙走獵物的屈辱,那漢官貪婪的笑臉至今刺痛。
可眼前這人…不一樣?
他說的“互不侵犯”、“共利”,是真的嗎?
還是又一個裹著蜜糖的陷阱?
可入眼的,卻是少英營協助部族搬遷,教導族人耕作,還有面前這位“漢人大官”。
他與眾人一起,赤著腳,站在泥濘中。
臉上的誠懇和確定,擊碎一切懷疑。
族老心底那份沉寂多年的、對更好生活的本能嚮往,像早春凍土下蠕動的草根,頑強地頂開了懷疑的硬殼。
或許…或許這次…真的可以…試一試?
這念頭一起,連他自己都嚇了一跳,隨即又感到一種久違的、近乎陌生的悸動在胸腔裡蔓延。
他看著自己部族裡最年輕聰慧的少年,跟著那位“漢人大官”。
孜孜不倦的學習著漢人寶貴的知識與經驗。
他想起部族首領帶回來的“永不相負”的盟約。
是希望嗎?
這苦澀又誘人的滋味。
很快,族老們便爭先恐後地開始描述他們世代積累的山林知識,于謙身邊的書記官奮筆疾書,
一份關於零陵、蒼梧山林資源的寶貴“百科全書”正在悄然成形。
溪邊,第一批開墾梯田的試點工作,
也在少量漢軍農夫的指導下,由蠻族青壯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