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三年暮春,南京城的梧桐新葉尚未舒展,龍江驛的古槐卻已綴滿白花。朱高熾身著素白常服,手持御筆親書的祭文,緩步走向鄭和靈堂。龍袍下襬掃過青磚,驚起幾縷燭火搖曳,將黃絹上\"南洋公\"三個硃紅大字映得忽明忽暗。當追封旨意從鴻臚寺官員口中宣讀而出,寂靜的靈堂外,驚呼聲如漣漪般迅速擴散至整個朝堂。
\"陛下!閹人封公,此乃亙古未有之例!\"禮科給事中王綸率先出列,象牙笏板叩擊丹陛發出清脆聲響,\"自周禮定製,非宗室貴胄、社稷功臣不得封公,鄭和雖有航海之功,然以宦官之身受此殊榮,豈不壞了祖宗法度?\"
此言一出,御史臺官員紛紛響應,彈劾奏章如雪片般飛至御前,字字句句都在強調此舉與禮制相悖。
朱高熾將祭文輕輕置於供案,指尖摩挲著案上鄭和生前所用的航海羅盤,目光掃過群情激憤的臣子:\"諸位愛卿,可曾想過,史冊之上可有'南洋公'的封號?\"
皇帝的聲音不疾不徐,卻帶著令人屏息的威嚴:\"鄭和無妻無子,這公爵之位,又有何人能承襲?\"殿內頓時陷入死寂,唯有香爐中青煙嫋嫋升騰。
楊士奇見狀整了整官袍上前躬身:\"陛下聖明!三寶太監七下西洋,率船隊穿越萬里驚濤,踏遍三十餘國。他在爪哇平息叛亂,於錫蘭山智擒番王,每一次出航都是九死一生。\"
老臣捋著銀白鬍須,聲音很是感慨:\"今日追封,不為私恩,只為昭示天下——凡敢踏浪遠洋、開拓未知者,皆當流芳千古!\"這番解釋如同一縷清風,漸漸吹散了朝堂上的質疑。
祭文之中,朱高熾以帝王之筆寫下:\"公七下西洋,闢萬古航路,今追封公爵,以彰奇功,流芳萬古。\"每一個字都力透紙背,既是對鄭和一生功績的最高褒獎,更向天下傳遞著大明開拓海洋的雄心。
與此同時,一道詔令震動天下:\"凡航海建功者,皆賜姓鄭,子孫可世襲罔替。\"蘇州工匠胡忠因改良羅盤,成為首位獲賜姓名者,被冊為\"鄭中\",他的事蹟被鄭過載入《大明航海封賞錄》,激勵著無數後來者。
六月的驕陽炙烤著大明海岸線,一紙《拓海令》如驚雷炸響。詔令明文規定:\"沿海民眾出海闢地,一縣者授縣令,數縣者授知府,可世襲。\"
這道前無古人的政令,徹底打破了\"父母在,不遠遊\"的千年傳統。朱高熾創造性地將海洋與功名、土地與財富緊密相連,讓每一個敢於冒險的子民都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
訊息傳開,泉州港的碼頭瞬間沸騰。漁民陳阿水攥著《墾荒牒》擠在登船人群中,牒文上鮮紅的硃砂印鑑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海外所墾土地,悉數歸其所有\"的字樣,讓他忘記了對未知海域的恐懼。船老大敲響開船的銅鑼時,他望著漸漸遠去的故土,心中湧起從未有過的豪情。
漳州,破落戶周大樹變賣家當,帶著妻小登上商船。船艙裡擠滿了懷揣夢想的百姓,有揹著農具的佃農,有帶著祖傳手藝的鐵匠,甚至還有幾個因鬥毆被官府通緝的青年。船頭高懸的\"大明拓荒\"旗幟獵獵作響,船舷兩側堆放著稻種、犁鏵和鐵鍋。當船隊迎著海風啟航時,甲板上突然響起此起彼伏的吶喊,那聲音中既有對新生活的期待,也有對舊命運的告別。
朝廷為鼓勵商船出海,推出減稅補助政策。一時間,江南造船廠日夜趕工,新造的福船、廣船絡繹不絕地駛入港口。商賈們嗅到商機,紛紛改裝商船,既搭載移民,又販運貨物。這些懸掛著大明旗號的船隻,如同散入大海的種子,載著先進的農耕技術、精美的絲綢瓷器,更載著開拓進取的勇氣,向著廣闊的南洋進發。而這一切,皆始於一位帝王的遠見卓識,和一位航海先驅用生命譜寫的壯麗篇章。
洪熙年間推行的新政如驚蟄春雷,喚醒了沉睡的大明海疆。往日沉寂的軍港如今戰鼓喧天,新式戰船破浪而出,桅杆上的風帆如垂天之雲。水師操練場上,士卒們演練著改良後的鴛鴦陣,盾牌與長槍碰撞出鏗鏘之聲;船塢內,匠人們日夜打磨火炮,火星四濺中誕生的是震懾四海的利器。南洋航道上,手持《更路簿》的年輕舵手們不再畏懼風浪,他們用羅盤丈量星辰,以膽識開闢新航線。
隨著出海禁令的鬆綁,大明子民如離巢之燕,攜家帶口奔赴南洋。呂宋群島的椰林深處,炊煙裊裊升起,新落成的村落裡傳來吳儂軟語;馬六甲海峽兩岸,大明商會的旗幟迎風招展,滿載絲綢瓷器的商船與載回香料珠寶的貨船往來如織。港口市集上,漢字招牌與異國文字交相輝映,大明的算盤聲與南洋的討價還價聲融為一體,共同譜寫著繁榮的樂章。
洪熙四年的初夏,東海之上戰雲密佈。浙東水師提督王景站在旗艦的望樓之上,望著遠處若隱若現的琉球群島,目光如炬。一百二十艘戰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如黑色蛟龍般劈開海浪,船頭的銅製海獸昂首怒吼,彷彿在向敵寇示威。琉球島上,部分頑固勢力妄圖負隅頑抗,他們拼湊起兩百艘小船,在礁石間穿梭遊弋,試圖以地利之便抵擋大明水師的鋒芒。
戰鬥在黎明時分打響。王景一聲令下,明軍火炮齊鳴,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火光映紅了半邊天空。琉球小船在密集的火力網中左支右絀,有的被炮彈直接炸成碎片,有的燃起熊熊大火,濃煙蔽日。海面上漂浮著破碎的船板和士兵的屍體,鮮血將海水染成猩紅。這場實力懸殊的海戰持續了整整一個晝夜,當最後一艘敵船沉入海底時,琉球國王站在城頭,望著明軍如林的戰艦,手中的佩劍哐當落地。
捷報傳至京城,朱高熾正在御花園賞荷。當讀完八百里加急送來的戰報,這位平日沉穩的帝王激動得將手中的青瓷茶盞拋向空中,盞碎聲驚飛了滿池鴛鴦。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