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後,人人如龍。
這句話,如同一座無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壓在眾人心頭。
劉備那雙仁德的眸子裡,此刻正激盪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那是對未來的嚮往,是對一個輝煌盛世的渴望,更是對自己前半生奔波、對眼前困局最深刻的反思。
關羽、張飛、馬超這等睥睨天下的絕世猛將,此刻卻感到了一種發自靈魂的渺小。
非是武力之不及。
而是在那浩瀚無垠的時代偉力面前,個人勇武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在這片凝重的死寂裡,田信迎著眾人無比複雜的目光,再次深施一禮。
“主公,軍師,諸位將軍。”
“信先前所言,並非虛妄,亦非天神造化。”
“其根本,皆在格物致知與生產之力這八個字上。”
田信組織了一下言語,解釋道:“後世之所以能育千萬之才,其根基在於,人人皆有機會讀書識字,探究萬物之理。”
“國家以律法確立教化為國本,無論貧富貴賤,皆可入學。”
“當億萬民眾皆能識文斷字,皆能明算知理,其中自然會湧現出無數能工巧匠、智者賢才。”
“他們鑽研稼穡,便有畝產千斤之良種。”
“他們探究冶煉,便有百鍊成鋼之利器。”
“他們觀星望月,便能造出翱翔九天之神舟……”
“無數人的智慧匯聚成河,推陳出新,使得生產之物,一日千里。”
“當天下百姓衣食無憂,府庫充盈,方能有餘力,有心境,去追求更高遠的學問與理想。”
“此,便是生產之力發展到極致的體現。”
法正是雙眼驟然一亮,那目光銳利如鷹隼,彷彿瞬間穿透了千年迷霧,抓住了問題的核心。
他身體微微前傾,打斷了眾人紛亂的思緒:
“主公,不必去想那千年之後虛無縹緲之事。正,明白了。”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諸葛亮與田信,最終落在劉備身上:
“德遠所言的‘格物之道’與‘生產之力’,看似高遠,其根本,卻是我等觸手可及的興國之基!”
“若能革新農耕器械,使百姓富足,府庫充盈,則國力自強。”
“國強,則兵精糧足!”
“屆時,何愁曹賊不滅?何愁漢室不興!”
田信可以上前一步,補充道:“孝直先生所言極是。”
“田信躬身道,“主公,軍師,生產之力並非空中樓閣。”
“便如之前獻上的曲轅犁,使一人可耕數人之田,這便是最直接的生產之力提升。”
“若我等能系統性地改良水車、紡車,乃至冶煉之法,不出三五年,我大漢治下之地的糧產、布匹、鐵器產量,便可倍增。”
“百姓安居,府庫充盈,這正是‘格物’能為大漢帶來的近期之利。”
法正和田信之言,字字珠璣,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劉備心中的迷霧。
是啊……自己究竟在迷茫什麼?
興復漢室,難道僅僅是為了劉家的帝位嗎?
不!是為了結束這亂世,是為了讓天下蒼生不再流離失所,是為了重現大漢的榮光!
若有一條路,能讓大漢的子民,未來都能“人人如龍”,那不正是自己“仁德治天下”的終極體現嗎?
劉備長身而起,眼中迷茫盡散,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堅定!
他仰天長嘆,聲音中帶著一絲壓抑不住的感慨與豪情。
“千年史冊,未來之景……終是為備,指明瞭興復漢室的根本大道啊!”
他鄭重地看向諸葛亮與田信,一字一頓,其音鏗鏘,重如泰山!
“孔明,德遠!”
“備,意已決!”
“自今日起,當以‘格物致知’,為我大漢立國之本!”
“此事,便由你二人共同主理,制定周詳方略,務必使其如血脈般,流淌於我大漢每一寸疆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