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諸葛亮,眼中充滿讚許與信任。
心中暗道:得孔明,何愁天下不定!
諸葛亮感受到劉備的目光,進一步闡釋道:
“亮之治國之道,在於儒法融合,教化為先,法治為後。”
“教化,是明德,是立規,是使民知禮義。”
“法治,是守信,是公正,是使民知敬畏。”
“嚴明律法並非為了苛責,而是為了保障公平,維護社會秩序,使天下萬民,皆能安居樂業。”
關羽、張飛、馬超等將領,結合自身軍中治理的經驗,對“儒法融合,教化為先,法治為後”的理念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張飛摸著下巴,若有所思:
“聽軍師這般說,俺麾下那些犯了軍規的,鞭打是法治,但若平日裡能多教教他們道理,興許便能少犯錯……倒是個好法子!”
關羽則沉吟道:“軍中亦當如此,嚴明軍紀,更需教化士卒明辨是非,方能長久。”
畫面一轉。
雄偉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出現在眼前。
奔騰的江水,被巧妙地分流,滋養著千里沃野。
聲音繼續響起:“諸葛亮不僅致力於內政與法治,更深知水利是農耕之本。”
“他派出一隊一千兩百人計程車兵進駐都江堰。”
“這支特殊的部隊,既是士兵,又是維護河堤的河工。”
“他們長年駐守,日夜巡視,對都江堰進行保護和疏浚,確保了天府之國的灌溉之利。”
畫面詳細展示了那1200名士兵如何日夜堅守,輪班維護水利設施。他們身兼軍人與河工雙重身份,那份奉獻精神令人動容。
聲音進一步闡釋:
“諸葛亮首設的‘堰官制度’,將這支兼具軍事與工程職能的部隊納入常態化管理,確保了都江堰兩千年的持續運作,造福巴蜀百姓,成為華夏水利史上的一段不朽傳奇。”
劉備看著畫面中川流不息的都江堰,以及後世對其不朽功績的肯定,心中大為震撼:“孔明設立的制度,竟然流傳了上千年!”
關羽沉思著,將都江堰的維護與軍隊的常態化訓練和紀律聯絡起來。
張飛則更關注實際。他甕聲甕氣地詢問田信:
“德遠,這些維護都江堰的法子,俺們可否用於其他河道治理?比如那漢水,俺看它有時也挺不安分的!”
田信肯定地表示:“三將軍所言極是,其中蘊含的工程和管理理念,皆具有普適之用,可推廣至大漢各處河道治理。”
法正敏銳地指出:“德遠,除了技術和人力,更重要的是制度保障。後世是如何確保這些制度能夠長期穩定執行的?這才是根本。”
田信簡要介紹了後世國家機器的運作和監督機制。
雖是寥寥數語,卻已令法正深思。
諸葛亮看著畫面,心中對“治蜀”的整體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藍圖。
他意識到,長遠的民生建設與穩固的法治體系,才是蜀漢基業的真正核心。
這才是真正能夠支撐起興復漢室的千秋大業。
“主公,”諸葛亮收回目光,羽扇輕揮,指向牆壁上的畫面,“此不過是《中國通史》中,亮在蜀中的部分片段。”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後續的興亡得失,更將是吾等君臣的寶貴財富。”
劉備重重點頭,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這浩瀚的千古歷史,究竟還能帶給他多少驚喜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