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歷史,三興大漢

第102章 孔明治蜀,安撫南中

次日清晨。

田信在黃月英的協助下,早已將那扁平的膝上型電腦與奇特的投影儀架設妥當。

隨著一陣細微的嗡鳴聲悄然響起。

密室那面素白的牆壁上,再度投射出明亮而清晰的光影!

光影流轉,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主公,法先生,三位將軍,舅父舅母,請看。”

田信躬身一禮,手指在平滑的觸控板上輕輕一點。

牆壁上的畫面倏然流轉,最終定格在一行醒目的大字標題之上——

《中國通史》第三十一集:諸葛亮治蜀。

眾人見狀,目光不約而同地匯聚在諸葛亮身上!

孔明亦是微微一怔。

他修長的手指下意識地輕捻羽扇扇柄。

眸中閃過一絲複雜難明的光澤。

千年之後!

一部通覽華夏興衰的史詩影像,竟有整整一集,是為他諸葛孔明而作!

這份來自遙遠未來的殊榮,即便是以他的如淵心境,也無法全然保持平靜無波。

一道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背景講解聲,如同歷史的長河在眾人耳畔緩緩流淌開來:

“夷陵之戰慘敗,劉備憂憤成疾。”

“彌留之際,劉備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隨即病逝於白帝城。”

“後主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總理蜀漢一切朝政。”

“自此,蜀漢的國政軍務,幾乎全都壓在了諸葛亮一人肩上。”

牆壁的畫面上,清晰地浮現出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悲愴場景。

緊接著,是年輕的後主劉禪登基,接受群臣朝拜的肅穆畫面。

關羽、張飛見此情景,眼圈瞬間又是一紅。

心中對那原本歷史中大哥的悲慘結局,再度湧起難以言喻的刺痛。

講解聲仍在繼續:

“建興元年,也就是夷陵之戰的第二年。”

“此時的蜀漢,剛剛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慘痛失敗,國力虛弱,人心惶惶。”

“在這樣內外交困的危急關頭,諸葛亮派遣使者鄧芝,毅然決然地前往東吳。”

“孫權背盟,偷襲荊州。”

“按照一般的情理,蜀漢與東吳從此應該結下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然而,這時的諸葛亮卻做出了一個令後世無數人感到意外,甚至不解的驚人決策:”

“再次與東吳結盟!”

“什麼?!”

張飛豹眼猛然圓睜,怒火蹭地一下直衝頭頂!

他霍然起身,蒲扇般的大手直指牆壁上那諸葛亮的虛影!

聲音因極致的憤怒而劇烈顫抖:

“軍師!俺大哥屍骨未寒!俺二哥大仇未報!你……你竟然就派人去跟那孫權小兒媾和?!”

他胸膛劇烈起伏,粗重的喘息聲在密室中迴盪。

若非劉備與關羽就端坐在他身旁,他幾乎要控制不住,衝上去揪住眼前活生生的諸葛亮本人,狠狠質問一番!

諸葛亮面色平靜,只是那羽扇輕搖的頻率,似乎比往常快了幾分,顯示出他內心的不平靜。

他知曉張飛的性情,此刻任何辯解都顯得蒼白。

彷彿那紀錄片中所述之人,並非自己。

法正卻已踏前一步,眼神銳利如刀,聲音沉穩有力:

“三將軍息怒!”

“彼時蜀中新遭大敗,元氣大傷,國力衰頹。內有南中叛亂未平,外有強魏虎視眈眈,時刻欲吞併我等。”

“若不聯吳抗曹,我大漢基業,便如風中殘燭,危如累卵,旦夕之間便可能傾覆!”

“軍師此舉,乃是審時度勢,為國存續之無奈之舉,更是深謀遠慮、目光長遠之策!”

關羽丹鳳眼微眯,頜下長髯輕輕拂動,緩緩點頭:

“孝直所言甚是。”

他瞥了一眼仍怒氣衝衝的三弟,繼續道:

“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當能屈能伸。”

“為國家大計,一時之隱忍,又算得了什麼?”

“孫權雖卑劣可恨,然曹賊方為我大漢心腹大患,國之大敵!”

“若能借東吳之力以抗衡曹賊,亦不失為上佳良策。”

劉備亦是長長嘆了口氣,目光復雜地注視著牆壁上的畫面:

“翼德,此事……備若在,亦會贊同孔明之策。”

“國事為重,私仇暫緩。”

“孔明肩上所承之重擔,遠非我等此刻所能想象啊。”

張飛聽聞大哥與二哥都如此分說,胸中那股怒火,方才稍稍減退了幾分。

卻依舊有些憤憤不平,重重地哼了一聲,嘟囔道:“便宜了那孫權小兒!”

這才不甘不願地坐了回去。

只是那雙環眼,依舊死死盯著牆壁上的畫面,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畫面繼續播放,旁白聲再次響起,解釋著歷史的軌跡:

“建興七年,孫權於武昌正式稱帝,建立吳國。”

“訊息傳到蜀漢,朝野震動,群臣一片譁然,無不義憤填膺!”

“他們認為孫權僭越稱帝,乃大逆不道之舉,紛紛上書後主,強烈要求與東吳斷絕一切往來!”

“然而,諸葛亮再次力排眾議,頂住了朝堂之上的巨大壓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