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歷史,三興大漢

第54章 關羽拒封,費詩勸解

關羽冷哼一聲,拂袖而立,卻也未曾阻止。

費詩不慌不忙,朗聲道:

“漢中王此次封賞,乃是論功行賞,以安天下之心,激勵萬眾歸附。”

“黃忠將軍雖年事已高,然定軍山陣斬夏侯淵,匹馬先登,威震敵膽,此乃不世之奇功,天下共睹,婦孺皆知。”

“漢中王封其為後將軍,正是要向天下昭示,凡為漢室立下大功者,無論出身貴賤,無論年歲幾何,皆有封賞,此乃籠絡人心,激勵士氣之良策,君侯明鑑。”

關羽面色稍緩,但眉宇間的傲氣未減。

費詩繼續說道:

“昔日高祖封賞功臣,淮陰侯韓信以赫赫戰功得封王侯,彪炳史冊;而蕭何丞相則因與高祖休慼與共、奠定漢家四百年基業而位列群臣之首,尊榮無上。”

“黃忠將軍之功,好比淮陰侯因赫赫軍功而受殊賞;”

“而君侯您,與漢中王恩若兄弟,同生共死,歷經無數患難艱辛,這份情誼與信任,這份肝膽相照,又豈是區區名位所能衡量萬一?”

“漢中王與君侯,實乃一人之身,憂樂同享,福禍共當。”

“在漢中王心中,君侯之地位,黃忠老將軍又豈能相比萬一?”

“君侯若因此拒不受封,豈非讓漢中王在天下人面前為難?更可能因此寒了天下無數欲效忠漢室的將士之心,於我軍即將展開的北伐大計,亦是大大的不利啊!”

費詩這番話,有理有據,更點明瞭利害關係,直擊關羽內心最重視的忠義。

關羽聽罷,沉默良久。

他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眼中的怒意也緩緩消散。

他長嘆一聲,轉過身來,對著費詩深深一揖:

“唉,關某一時糊塗,險些因小節而誤了主公大事!若非先生金玉良言,關某幾成罪人!”

他鄭重地從費詩手中接過象徵前將軍身份的印綬。

“關羽,領漢中王命!”

一場風波,就此平息。

田信在堂下將這一切盡收眼底,聽到關羽那句“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時,心中不由得輕輕一嘆。

歷史的慣性,果真強大如斯。

即便自己帶來了諸多變數,一些固有的性格與事件,依舊會以相似的方式上演。

“關公的傲上而不忍下士,果然是刻在骨子裡的。費詩雖能勸得了一時,但這種性格若不根本扭轉,荊州之失的隱患依舊巨大。”

“看來,後續的襄樊之戰,我不僅要提供技術支援,更要時刻警醒,想方設法彌補他性格上的缺陷,絕不能讓悲劇重演!”

田信暗下決心。

事後,關羽私下找到趙雲,依舊有些意難平。

“子龍,以汝之資歷、武藝、品德,此次封賞,竟未入四方將軍之列,實在可惜!某以為,子龍之功,不在黃忠之下。”

趙雲聞言,卻是淡然一笑,神色平靜無波。

“君侯謬讚。雲追隨主公,非為功名利祿,只為興復漢室,解萬民於水火。”

“虛名於我如浮雲,只要能為主公分憂,能為大漢出力,任何職位,雲皆甘之如飴。”

他頓了頓,誠懇地看向關羽。

“君侯乃國之柱石,萬軍之膽,當以大局為重,莫因些許名位之事,亂了心神,影響了漢中王運籌帷幄的全盤謀劃。”

關羽凝視著趙雲,見其目光清澈,言辭懇切,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深深的敬佩。

他重重拍了拍趙雲的肩膀,慨然長嘆:

“子龍,真國士也!有此高潔之志,遠勝功名萬倍!關某,受教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