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自從陳卿《入殮師》這個專案曝光以後,與空前的關注一起來的,還有巨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陳卿只是一個20歲的學生,缺乏生死經歷,難以深刻探討殯葬行業,可能流於表面或獵奇。
有人擔心涉及殯葬文化會引發觀眾不適,甚至被審查限制,導致影片無法完整呈現。
有人甚至懷疑陳卿《狩獵》獲獎只是運氣好,畢竟“自身經歷改編”這噱頭確實很大,可他第二部作品竟然狂妄至極的探討生死命題,肯定會“翻車”,影史上有太多“一片天才”的案例。
當然,有質疑,也有支援。
有人認為陳卿能拿下戛納金棕櫚,證明其導演實力遠超同齡人,有能力駕馭嚴肅題材。
有人讚賞陳卿敢於挑戰冷門職業題材,認為華夏電影需要這種人文關懷,而非一味商業娛樂。
還有人看好陳卿的國際電影節背景,認為《入殮師》可能再次衝擊海外獎項,提升華語電影影響力。
之前其實也有媒體想就這些爭議去採訪陳卿,不過陳卿拒絕了。
現在在開機釋出會上,再次有媒體提到,他微微一笑,給予了回答。
“就探討生死命題而言,我確實太年輕了些,可能也沒有相關經歷,但電影是共情的藝術。黑澤明拍《生之慾》時也沒患過癌症,喬治·盧卡斯拍《星球大戰》時也沒上過太空。關鍵不是導演經歷過什麼,而是能否真誠地觀察和表達。”
其實這個問題看似“尖銳”,卻是提前事先設計好的,釋出會召開之前早就跟媒體溝透過了,劇組的爭議得到了回應,對於媒體來說,報紙有了銷量,一舉兩得。
車馬費不是白給的,記者不會亂提問亂寫。
像新化社、民眾日報這種大官媒,採訪屬於記者職務行為,通常不會收取車馬費。
不過,一些市場化運營的媒體或者雜誌,尤其是娛樂板塊的記者,都會收取車馬費。
一些小報、八卦週刊,甚至會以“不給車馬費就報負面”,對劇組進行施壓。
當然這種事情也輪不到陳卿這種級別的導演去操心,自會有專門的人和各路媒體打交道。
“陳導,您的《狩獵》雖然是文藝片,但是票房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功,可見您拍商業電影也很有一手。請問您的新作《入殮師》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
大眾電影記者問的這個問題,的確也有不少人在這樣想,馮鋼炮這種專門拍商業片的大導都被陳卿比了下去呢。
“《入殮師》跟《狩獵》一樣,還是文藝片。”陳卿說道。
商業片是一定要拍的,但現在還遠遠不是時候,市場太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商業片其實是處在鄙視鏈的底端的。
那些野路子不提,就他這種學院派,要是真拍了商業片,肯定會招來一片罵聲。
這絕對不是開玩笑,張易某的《英雄》夠厲害了吧,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在普遍只有幾千萬票房的時代,轟下2.5個億的可怕票房,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鉅作。
按說拍出這麼牛的電影,會讚譽聲一片吧?
沒有,迎接張易某的是一片罵聲。
甚至他都不敢說自己拍的是商業片,而說是“工業電影”。
“聽說您為了寫劇本去殯儀館體驗生活?不怕晦氣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