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連創作者都忌諱死亡,觀眾又怎麼能直面它?在殯儀館,我看到的不是‘晦氣’,而是家屬的眼淚、入殮師的專注,這些比任何虛構的故事都真實。”
“影片在視覺上如何平衡殯儀館的冰冷感和人性的溫度?”
“我考慮採用‘反差美學’來構建這種平衡,比如,用富ETERNA500T捕捉冷色,柯VISION250拍攝暖調。比如,殯儀館的主場景選擇青灰色的水泥牆面和不鏽鋼器具,但涉及遺體處理的戲份,我都會在畫面中埋入一些‘破冰元素’……”
一場釋出會下來,絕大多數記者都在採訪陳卿,他一個人就承擔了記者50%的“火力”。
而劇組的其他人,也有很多知名人士,無論周公子還是劉葉,亦或是黃小明、陳堃,都是已經成名的演員,但他們加在一起,被問的問題還不如陳卿一個人多。
《金棕櫚得主陳卿新片〈入殮師〉開機,聚焦殯葬行業人文關懷》
《“給死亡化妝的人”——陳卿新片挑戰銀幕禁忌》
《震驚!金棕櫚導演新片竟拍“死人化妝”,主演夜不能寐!》
《從〈狩獵〉到〈入殮師〉:陳卿的“生死敘事”探索》
《給逝者最後的體面!金棕櫚導演新片聚焦入殮師》
《從恐懼到敬畏:論〈入殮師〉對死亡美學的重構》
很快,釋出會相關報道鋪天蓋地的流了出去,頓時引發了一波關注。
“《入殮師》肯定是爛片,一個學生拍死亡,這不是開玩笑嗎?”
“就是,他一個毛頭小子,經歷過什麼,就敢拍《入殮師》這種題材?”
“怎麼就爛片了?陳卿說的很對啊,難道拍什麼就得經歷什麼?那拍《神鵰俠侶》我是不是得先自斷一臂?”
“毛頭小子怎麼了?毛頭小子拿了金棕櫚!你資歷老,也沒見你拿到金棕櫚啊?什麼時候年齡成了實力的標準了?”
“對啊,陳卿20歲拿金棕櫚,這是什麼?這是天才!別拿你尋常人的標準衡量天才。”
關於陳卿到底能不能拍好這個題材,再次引發了全民熱議。
“你確定了,要去拍《入殮師》?”馮鋼炮也看見了報道,他給章瀚予打了一個電話。
“馮導,合同都簽了。”章瀚予說道。
“《大腕》給你的是男二,《入殮師》給你什麼角色?”馮鋼炮問道,“《入殮師》裡你能有多少戲?”
“角色沒有大小,只有合適不合適,我覺得《入殮師》裡的這個角色,就很適合我。”章瀚予說道。
馮鋼炮就很受傷,他其實私下裡打聽過了,章瀚予在《入殮師》裡出場也就10分鐘而已,根本就是個無關緊要的小配角。
可人家寧願去演小配角,也不來演自己的男二號。
那陳卿的戲,吸引力就這麼大嗎?
同樣是導演,自己比陳卿就差那麼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