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選片人在法國高校任職?”陳卿問道。
“這倒不是,我們先將膠片郵寄給法國高等電影學院的校長克勞德·米勒,他跟戛納選片人蒂埃裡·弗雷莫關係匪淺。”王流解釋道,“克勞德校長會幫我們說話。”
“我們北電能跟法國高校搭上話?”
“你也太小看北電了,北電跟法國高等電影學院可是簽署了合作協議的。”
“那如果不走法國高校,透過別的途徑還能聯絡上選片人?”
“當然能,不說其他選片人,還說蒂埃裡·弗雷,如果不走法國高校,還可以走資料館。我們可以委託華夏電影資料館,隨便想一個諸如‘經典電影修復合作’之類的議題,先跟法國電影資料館建立聯絡,透過資料館牽線。”
陳卿不禁咋舌,北電果然有門路,如果讓他自己去找選片人,怕是根本摸不著邊。
越是這種需要拼人脈找關係的時候,越能體現出背後有大樹的好處。
有北電盯著,電影的稽核也非常快,20天之後,便拿到了公映許可證。
謝小晶連口氣都沒有喘,便立即安排預熱,先是在《看電影》雜誌上首發一些劇照,緊接著馬不停蹄的安排《燕京青年報》文化版頭條。
看看效果還不夠,又來了套《華夏電影報》的專題報告+《當代電影》學術背書的組合拳。
媒體造勢的同時,謝小晶還不定期舉辦一些學術研討會、先鋒電影交流會之類的活動,邀請各式各樣的電影人前來看片。
製片餘建宏則是先一步飛往了戛納,僱傭本地PR公司策劃“華夏電影新浪潮”主題酒會,《國際銀幕》、《電影手冊》等媒體雜誌,能上的全安排上。
陳卿雖然不是主要衝鋒陷陣的人,不過基本上也沒閒著,謝小晶弄的那些活動他全都參加了,畢竟他可是最核心的主創。
雖然前世也是個導演,不過這種高階局還是第一次打,結結實實開了一次眼界。
“偶像,你的電影成片出來了?”曾梨看見相關報道,馬上在QQ上詢問。
“出來了。”陳卿說道。
“哇,好期待,什麼時候上映啊?”
“暫時還沒定。”
“什麼時候定了告訴我,我去影院支援。”
“那就提前謝謝你了。對了,你的劇什麼時候殺青?”
“我都殺青一個月了!!!抓狂/”
“起碼我想起來問你了不是?你去打聽打聽,你們劇組那麼多人,我還問過誰了?”
“這麼說我是不是應該感到榮幸?”
“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