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深水埗陳記糖水鋪。
角落裡,陳秉文靜靜的坐在那想著心事。
一週前他還是知名投資機構的業務經理,被眾多創業者追捧。
結果一轉眼穿越到1978年1月的港島,成了深水埗一家糖水鋪老闆的兒子。
這幾天,他一邊融合前身的記憶,一邊適應現在的身份和環境。
這個同樣叫陳秉文的青年,1960年出生,今年18歲。
中六畢業後與父母一起經營家裡的糖水鋪。
靠著陳記這間小小的糖水鋪,陳秉文一家三口的日子雖不富裕,倒也過得安穩。
1978年的港島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內地即將改革開放,港島也將迎來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
他望著糖水鋪裡略顯陳舊的桌椅,腦海中卻浮現出未來的場景:地產大亨、金融巨頭、科技新貴……。
這個年代,遍地是機會,只要抓住一個,就能徹底改變命運。
“阿文,別發呆了,去把門口櫥窗玻璃擦一擦。”
老爸的聲音從後廚傳來,打斷陳秉文的思緒。
他嗯了一聲,拿起抹布走到門口。
門外的深水埗街道喧囂而破敗,低矮的騎樓擠在一起,無數晾衣竹竿從窗戶伸出,像一片雜亂的叢林。
不時有衣著時尚的年輕人,拎著菜籃的主婦,還有三五成群的工人在街上穿行。
陳秉文手上擦著玻璃,目光卻不由自主地追隨著街上的路人。
這些人從陳記門前經過,沒有一個走進來點上一碗糖水。
而在陳記糖水鋪斜對面,有一家松記甜品店。
店面燈光醒目嶄新明亮,兩個穿著制服的年輕夥計忙裡忙外,不時有顧客走進去點上一碗糖水。
與松記甜品店比起來,陳記糖水鋪的生意已經不是慘淡能形容。
陳秉文從前身的記憶中瞭解到,自從斜對面的松記甜品店開張後,陳記糖水鋪的營業額就直線下滑。
發展到現在,陳記每天的營業額不足之前的三成。
“阿文,擦完進來幫忙熬紅豆沙。”
剛剛擦好櫥窗的玻璃,老媽的聲音又從店裡傳來。
“就來。”
陳秉文痛快的答應了一聲,轉身回到鋪子裡。
後廚灶臺邊,老爸陳國富正在熬製紅豆沙,汗水順著他的鬢角滑落。
老媽則在一旁揉著糯米糰,準備製作湯圓。
陳秉文站在灶臺旁,看著老爸熬煮的紅豆沙。
豆粒分明,糖漿濃稠,表面浮著一層油光。
具有典型的七十年代港島糖水風格,甜、濃、飽肚。
但問題也在這裡,太傳統了,沒有差異化,沒有特點。
對年輕人沒什麼吸引力。
對面的松記之所以能搶走生意,正是因為他們對糖水進行了改良。
前身曾經揹著父母偷偷買過鬆記的紅豆沙,甜而不膩,豆香更濃,確實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接過陳父手裡的木勺,陳秉文緩緩的攪動著鍋中的紅豆沙。
對於港島糖水的印象,陳秉文最初是從tvb電視劇裡建立的。
幾乎在每部tvb的電視劇裡都能找到喝糖水的場景。
那時他真以為糖水就是熱水加白糖。
直到後來,他在粵省投了一個甜品的專案,才瞭解到此糖水非彼糖水。
粵省和港島的糖水,可不是在熱水裡攪和點糖那麼簡單,而是熬燉煮樣樣齊全,有湯水也有幹食。
像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薑汁湯圓等都可以歸為糖水。
陳記糖水鋪最出名的就是紅、綠豆沙和薑汁湯圓。
熬好紅豆沙,陳秉文又幫著老媽揉湯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