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從糖水鋪到實業帝國

第63章 難關難過(求月票推薦票追讀!)

削芒果這種活,又累又枯燥,工錢又沒明顯優勢,誰願意幹啊?

招到的幾個,都是年紀大點或者實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手腳肯定沒那些熟練的女工快。”

高振海環顧四周,確實如此。

整個勞工處就像一個巨大的勞動力拍賣場,各個工廠的代表如同競標者,不斷加碼,爭搶著有限的工人資源。

製衣廠、電子廠、玩具廠、塑膠廠、五金廠各種招工牌琳琅滿目,開出的條件一個比一個誘人。

工人們穿梭其間,精挑細選,討價還價。

陳記“月薪一千元”的待遇,在港島製造業井噴、小型工廠遍地開花、用工荒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顯得平平無奇,甚至有些缺乏競爭力。

而“削芒果”這個崗位本身,在眾多聽起來更有“技術含量”或更“輕鬆”的工作面前,更是毫無吸引力。

高振海連跑幾個點,情況大同小異。

工人們的選擇多了,眼光也高了。

更讓他頭疼的是,不少年輕力壯的工人,寧願去建築地盤或者新開的玩具廠、電子廠,也不願做這種看似“沒技術含量”的水果處理。

他甚至還遇到幾個剛從寶安那邊游水過來的農民,雖然肯吃苦,但手腳粗壯,效率遠低於那些阿姐,而且培訓也需要時間。

高振海看著招工登記表上寥寥幾個名字,眉頭擰成了疙瘩。

他心情沉重地回到觀塘廠,向陳秉文匯報了這個壞訊息。

“文哥,招不到人,招到的也頂不上用。

現在外面工廠搶人搶瘋了,市面上的女工都被製衣廠、紡織廠、電子廠搶光了。

工價也漲了,待遇也提升了,我們給的待遇優勢不明顯了。

而且削芒果這活,確實又累又枯燥,年輕人不願意幹。

再要提高工資的話,那成本就太高了”

高振海有些沮喪的說著。

陳秉文聽完彙報,沉默了片刻。

車間裡那些埋頭削芒果的女工,她們的動作已經很快了,但面對源源不斷的芒果山,依然顯得杯水車薪。

人力瓶頸,在製造業繁榮的香江,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尤其是在這種高度依賴手工、重複性強的環節。

原本想著花錢,多請些人,靠人海戰術短時間提升產能。

沒想到,這條最容易走的路就這麼被堵了。

“既然人招不到,也留不住,效率也有上限,那就用機器!”

陳秉文決定道,“阿海,你立刻去查,市面上有沒有成熟的芒果去皮去核裝置!歐美、日本都行,只要能解決問題,價錢不是問題!

如果沒有,去長沙灣、土瓜灣一帶的機修廠問問,看能不能定做。”

高振海聽完陳秉文的話,精神一振。

既然人招不到,那就找機器!

這思路更符合陳秉文一貫的作風。

用技術和效率解決問題。

他立刻應道:“明白,文哥!我馬上去辦!”

接下來的幾天,高振海帶著人幾乎跑遍了港島所有知名的機械裝置代理商和進口商行。

他拿著芒果樣品,詳細描述需求。

能自動削皮、去核、取肉,效率要高,穩定性要好。

然而,得到的反饋卻如一盆盆冷水澆下。

“芒果?自動處理?”一位德國裝置代理商翻看著高振海帶來的芒果,眉頭緊鎖,“不是我們不幫忙。

芒果形狀不規則,大小差異大,果核位置不固定,果肉又軟,自動化處理難度太高了。

我們代理的歐洲裝置,主要是針對蘋果、橙子這類標準化水果的。

芒果太冷門了,市面上根本沒有成熟的商用裝置。”

另一家日本機械商社的經理則更加直接:“高先生,這種裝置需要專門研發。

我們公司有類似的技術儲備,但針對芒果的沒有。

研發週期至少一年半,投入巨大,而且效果不敢保證。

貴公司能等嗎?能承擔這個風險嗎?”

連跑了幾天,答案大同小異。

歐美日的大廠要麼沒有現成裝置,要麼研發週期長、成本高、風險大。

高振海的心一點點沉下去。

他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又跑了幾家聲稱能做“非標定製”的本地機械廠。

這些廠子規模不大,但老闆多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敢接硬骨頭活。

在長沙灣一家名為“精工機械”的小廠裡,老闆黃師傅拿著芒果端詳了半天,又和高振海帶來的技術員討論了許久,最後搖搖頭:“高生,原理上,用機械臂配合特製刀具和傳送帶,加上簡單的視覺定位,可以做。

但問題是,芒果太嬌氣了!

力道大了,果肉破損;

力道小了,皮削不乾淨。

果核位置深淺不一,很難精準定位。

而且不同芒果成熟度不同,軟硬不一,機器引數很難調。

做出來,效率可能還不如熟練工快,故障率還高。

關鍵是,這東西沒圖紙,從頭設計、試製、除錯,沒兩個月下不來,成本也不低。

你們確定要做?”

高振海看著黃師傅誠懇又帶著點無奈的表情,知道對方說的是實情。

他帶著這個不算好訊息的訊息回到了觀塘廠。

“文哥,情況就是這樣。”高振海這次是真的被打擊到了。

“進口大廠沒有現成的,研發來不及。

本地廠能做,但黃師傅說,做出來效率可能不高,故障率可能不低,而且最快也要兩個月才能出樣機,除錯還不一定一次成功。

成本他初步估了個數,要十五萬港幣左右。”

“十五萬?兩個月?”陳秉文眉頭緊鎖。

這個時間和成本,遠超他的預期。

而且,從高振海彙報的情況,黃師傅即便能做出來,估計效果也不會很好。

到時候要是錢花了,東西做的有形無實,浪費時間和金錢,那就得不償失了。

新加坡林文雄的十五萬瓶訂單不可能等到兩個月後再交貨。

本地市場對瓶裝糖水的需求也在節節攀升,日產三萬二已經是極限壓榨下的結果,哪裡等得起兩個月?

這期間產能怎麼提升?

訂單怎麼交付?

而且,他聽了高振海彙報的情況以後,還在擔心另外一件事。

外面的工價現在這麼高,如果陳記還維持現在的工資體系,基層的工人會不會大規模離職。

如果基層工人,特別是芒果處理區的核心熟練工大規模離職,那對陳記來說,將是比產能瓶頸更致命的打擊!

那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在自動化程度不高的年代,食品生產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溢價空間決定了工人的工資水平。

漲工資不是拍拍腦門說漲就漲的,要從原料到銷售終端,綜合所有環節後才能具體確定。

即便陳秉文想要給工人們漲工資,也要經過充分測算後才能實施。

畢竟陳記現在不是幾人十幾人,流動銷售點、標準門店、兩家食品廠,加上市場部、公司的後勤人員,林林總總近兩百人。

每人加五十元,每個月就要多支出十萬港幣。

不過,照著現在外面那些製造業工廠,工人的工資行情,想要留住工人,工資必須漲。

與此同時,林文雄帶著精心準備的市場分析方案,再次意氣風發地來到了觀塘廠。

“陳老闆!幸不辱命!”林文雄將厚厚一迭裝訂的檔案放在陳秉文桌上,自信的笑道,

“這是我們南華貿易基於新加坡市場調研後製定的詳細方案!

目標人群、渠道策略、推廣計劃、首批鋪貨網點分佈,都做了詳盡規劃.”

他指著方案中的銷售預測圖表,激動的說著:“我們非常有信心,十五萬瓶首批貨,一個月內就能消化掉。

甚至可能供不應求!所以.”林文雄熱切地看著陳秉文,“陳老闆,為了確保一炮而紅,形成市場衝擊力,我強烈建議,十五萬瓶貨最好能一次性發往新加坡!

集中火力,飽和覆蓋所有核心渠道。

這樣廣告效應最大,也最能引爆市場。

我們連船期都初步看好了,下月初就有一班直達新加坡的貨輪,時間剛剛好!”

謝謝大家支援!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