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路,是獨立創業。
這就更是難上加難,資金、發行、宣發、技術支援,每一座都是足以壓垮一個小團隊的大山。
很多團隊,甚至在做出demo之前,就已經無聲無息地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裡。
大廠對於這種生態很滿意。
因為,你要成功,就得找他們,讓他們分錢。
行業的規則,是它們說了算,專案能不能立項,由它們的市場部門和專案評審會決定。
但繁星計劃不同。
由於資金充足,僅《fgo》一款遊戲,全球月流水就在8到10億人民幣浮動。
再加上《絕地求生》的爆賣,《終末戰線》的持續運營,以及《陰陽師》《崩壞3》等大爆二次元遊戲的平臺抽成。
哪怕是花錢大手大腳的楚晨,也有一種,花不完,根本花不完的“從容”
因此,這5億現金,是真的現金,而不是什麼口號,這5億的現金拿出來,可以在國內投500個百萬級別的專案。
你先別管這些小作坊最終做出來的遊戲,到底能不能賺錢。
這種“拿星辰的錢做自己的事”對於那些真正有能力,卻擔心失敗的“中流砥柱”吸引力卻是相當致命的。
一兩百萬對於當下的星辰而言可以說是毛毛雨。
但是落到個人頭上。
即便是在2017年,這也不是個小數字。
你讓他們掏空自己的積蓄,賣房,拿出幾百萬來做遊戲,這個世界90%的人都是沒這麼膽子的,最多也就腦子裡面想一想。
柴米油鹽,奶粉,房貸,車貸,生活的壓力讓“試錯”成本變得無限高。
可你要說,我給你一百萬,你來做遊戲。
這個概念可就完全不同了。
很多老牌大廠的主創,在看到這個加強版的繁星計劃之後,都在考慮要不要“自己創業”
這一度還引發了行業討論,認為星辰這是在“挖牆角”
不過在星辰遊戲剛釋出這個“繁星基金”的時候,大部分人都不看好星辰的所作所為,感覺這就是“傻子錢多沒地方花”
畢竟在這之前,國內的遊戲行業都是“大體量”才能成功。
在沒有單機銷售渠道的情況下,小作坊工作室根本不可能存活,這是一條不存在的商業體系,而現在星辰卻是拿真金白銀想要扶持小作坊。
前世,這種小作坊遍地開花,還要等到steam在國內成熟。
2024年steam平臺共上架1600餘款國產單機遊戲(售價≥18元人民幣的買斷制遊戲),較2023年增長約45%
這1600多款遊戲背後,是無數的“小作坊”
雖然這些小作坊大部分都賺不到什麼錢,但是渠道是開啟的。
可現在還是17年,國內的大部分遊戲公司,都認為楚晨這是在“拔苗助長”,是在用“垃圾遊戲填充自己的平臺遊戲庫”
“這要能成,才怪了。”
這種理論,似乎也沒有什麼錯,畢竟在繁星基金推出之後,各大廠商也沒有感覺到什麼明顯的離職潮。
只不過,他們沒有感知到的,是很多人雖然沒有離職,但實際上下班之後,已經也開始嘗試自己組局做demo,嘗試申請繁星計劃了
其實這種場景。
在美國曾經也發生過,而且更加誇張,你去看美國很多的知名的中小型開發商,基本上都是從大廠出來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