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貝爾現在也是商業片裡的男三、男二吧?”
“他在《殺戮戰警》裡和傑弗裡·懷特是平咖的吧?”
“現在的他們回到劇情片後應該演男一吧?”
“可在伊莎貝拉的專案裡他們是男三、男四?”
“ohhhh——”
“誰能告訴我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所有路人,是所有,在看到和《好聲音》有關的爆料後,全都迷惑了!
因為好萊塢演員是很講咖位的。
並且,好萊塢裡的咖位演算法其實非常的簡單:
第一,那就是商業片大於一切。
第二,那則是誰能在商業片裡挑大樑、抗票房,誰就無敵。
奧斯卡的確是好萊塢裡的最高獎項,但——
說句不好聽的,就算你影帝影后拿的再多,扛不起票房,在六大眼裡也是路邊一條。
而將整個規則詮釋的淋漓盡致的便是小李子。
一個《大船》就能讓他吃上一輩子。
當他在《大船》上積累到的粉絲都能轉換成衝奧片的票房時,他也就成了整個圈子裡唯一一個能在衝奧專案上拿下兩千萬片酬的演員了。
人家為什麼能一直在衝奧?
那不就是因為他拍什麼都掙錢嗎!
由於這兩條準則在北美根本就不是秘密,所以,《人物》雜誌的爆料,就很難讓大家理解了,大眾不明白,裘德·洛和克里斯蒂安·貝爾為什麼要自降咖位?
為什麼要給伊莎貝拉作配?
這不是說伊莎貝拉配不上。
畢竟她有個《魔法石》。
單部破9接近10的作品在圈子裡的確能算a-list。
而是她的實績作品太少了,且……
《魔法石》的成功不可能是伊莎貝拉一個人的功勞對吧?
《hp》的作者是j.k.羅琳,不是伊莎貝拉·海伍德,對吧?
由於哈迷提前刷過好評,又或者說是伊莎貝拉的粉絲提前講述過期待,所以……
華納在《好聲音》宣發上的誠意,便完全展現了。
當下,大眾,壓根就沒質疑訊息的真假!
沒人在那發fake ne!
大眾只人物》雜誌爆料的未定名專案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伊莎貝拉的未定名專案的陣容能如此的奇葩?
當然,隨著訊息的不斷髮酵,市面上的聲音也不會一直的統一下去,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影迷、裘德·洛和克里斯蒂安·貝爾的粉絲在瞧見訊息後還是有質疑,有不滿的。
甚至還有爭執。
例如,imdb留言板上,裘德·洛的粉絲就表示——
‘我不明白!’
‘我們家裘德和伊莎貝拉比究竟差在哪兒啊!’
‘我們家裘德為什麼要給伊莎貝拉搭戲啊!’
‘伊莎貝拉配嗎?’
但可惜,由於華納在宣發上已經用了套路,當伊莎貝拉的粉絲比裘德家的粉絲更早知道專案時,不和諧的聲音一出現,便被漫天漫地的貼子淹沒了。
資本動腦後,又有多少個體鬥得過它呢?
不過,個體鬥不過,不代表其他的資本不會湊熱鬧。
就比如說,當《好聲音》的訊息擴散到輿論關注的程度後,《今日美國》的娛樂編輯便發了一篇評論,表示《好聲音》不會是什麼好電影——
“在我看來,伊莎貝拉的那個未定名專案就像是一個小孩子玩的扮大人遊戲。”
“它是不會成功的。”
“因為《harry potter》的成功和《harry potter》裡的小演員們沒有太大的關係。”
“我甚至能給出理由。”
“在我們的海狸小姐,格蘭傑女士接拍新電影前,harry potter鐵三角里的另外兩位就已經外拍過電影了,羅恩,魯伯特·格林特去年就拍了《神屁太空人》。”
“這部電影在今年夏天上映了,非常的一般。”
“七百萬的投資僅獲得了三百萬的票房,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而如果有人想把羅恩的失敗歸於意外,歸於陣容,因為那部電影的陣容的確不行,那麼我則想說,哈利,也就是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他的個人專案陣容強大但成績也爛。”
“哈利在拍攝《harry potter》前還拍過一部電影,叫《巴拿馬裁縫》。”
“他在那部電影裡飾演了一個配角,然後,男一是皮爾斯·布魯斯南。”
“男二是傑弗裡·拉什。”
“整部電影的投資額為2100萬,最後,他們一共收穫了2800萬的票房。”
“當哈利、羅恩在離開hp的光環後都沒有取得成功時,我們有理由相信,赫敏·格蘭傑女士,也就是伊莎貝拉·海伍德的新電影就是一個非常浮華的泡影。”
“又或者說,它甚至都有可能是華納為了哄伊莎貝拉續簽hp而給她造的一個大玩具,因為我們都知道,《阿茲卡班》和《火焰杯》已經正式立項了,而在此之前……”
“大家都沒簽約。”
“所以,當伊莎貝拉的未定名專案有可能只是個玩具時,她,就不可能收穫成功。”
譁——
《今日美國》的通稿一放出,整個北美的輿論頓時就炸了!
沒辦法。
誰讓伊莎貝拉吃的是hp的流量呢?
《人物》又是全美讀者最多的雜誌。
而《今日美國》則是和《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不相上下的綜合新聞平臺,報紙的日銷量超過兩百萬份,日讀者超過六百萬。
誠然,這三個流量池肯定會有重迭。
但再怎麼重迭,訊息的輻射面也不會低於百萬人吧?
當一個宣傳能被超百萬近千萬的人看到時,受它影響的人數就一定會上億!
美國總共才幾個人啊?
so……
此刻,在普羅大眾的眼裡,那就是一夜之間,全美上下都在關注伊莎貝拉!
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哈利·波特與密室》!
所有人都瞧見了鐵三角的小故事!!
所有人都聽聞了赫敏·格蘭傑那未定名的新專案!!!
與之有關的討論有誇獎,有怒噴,有質疑,有迷惑,但……
這些都不重要不是嗎?
只要大家都在聊伊莎貝拉·海伍德,那就代表華納的宣傳成功啦!
而大家都在聊伊莎貝拉·海伍德?
而不是問伊莎貝拉·海伍德是誰?
天下誰人不識君——
“oh~~赫敏·格蘭傑這麼受歡迎的嗎?”
迪士尼。
幼龍巢穴。
羅伯特·艾格有些感慨。
因為在他拿到的統計資料裡,好評和期待佔多數。
這意味著大家都挺喜歡伊莎貝拉那個小姑娘的。
“這可能和安東尼、裘德、克里斯蒂安有關。”
秘書道:“如果伊莎貝拉的專案裡沒有這些人,那她估計也不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
艾格點了點頭。
他覺得秘書說的不錯。
安東尼·霍普金斯、裘德·洛、克里斯蒂安·貝爾的吸金能力可能不如伊莎貝拉·海伍德,他們這輩子飾演的角色全部加起來在吸粉能力上也比不過赫敏·格蘭傑,但他們畢竟有點名氣,有點咖位。沒有他們在這件事情裡當催化劑,大眾也就不會瞧見咖位紛爭。
大眾不進行咖位對比,那其他媒體也就不會伺機跟進,不會蹭流量。
因此,當下,外界對伊莎貝拉的關注那是有運氣加持的。
但,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不是嗎?
仔細的看了一會兒總結報告,艾格笑眯了眼。
說實話,伊莎貝拉越好他就越開心。
因為伊莎貝拉的下一部片約在他手上嘛。
更別說,伊莎貝拉的專案裡還有他們迪士尼的人。
“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忙宣傳一下。”
看完報告後,艾格望向了秘書。
“okay,我明白。”
秘書點了點頭,他知道伊莎貝拉這個女孩很特別。
在世人的眼裡,吃滿華納資源的她那就是華納的小公主。
但——
如果迪士尼也下了注呢?
當羅伯特·艾格想要掀翻的是邁克爾·艾斯納時……
伊莎貝拉能吃到的,真的只有華納的資源嗎?
(笑~
而和羅伯特·艾格一樣開心的還有奮進的帕特里克·懷特塞爾。
當《好聲音》的訊息爆炸式的傳開後,帕特里克·懷特塞爾的手機便響個不停——
“yeah~我是帕特~”
“蒂姆?蒂姆·羅賓斯?噢~你好你好你好你好~”
“你想來奮進做客?沒問題!我就在公司!隨時歡迎!”
“……”
“耶,我是帕特。”
“保羅·沃克?噢——我知道你——《速度與激情》對吧?非常棒的電影!”
“明天下午打高爾夫?okay,我一定來,你給我定個時間,我讓我的秘書來排期。”
“……”
“嗯,我是帕特。”
“又有人來找我們了?想談談經紀約代理的事情?okay,你整理一下交給我吧……”
“……”
只要是在好萊塢這個圈子裡混的,那就都知道哥倫布是如何接下的《hp》。
也知道伊莎貝拉·海伍德是如何進的《hp》。
當斯皮爾伯格和羅琳的矛盾世人皆知時,隨著《魔法石》和《密室》的結束,這兩位竟然合作了?他們的關聯人竟然湊在一起開了部新電影?
omg!
這他媽的是什麼鬼啊!
所有人都想搞清楚其中道道!
有一說一,在這個時候,直接向當事人打聽是最好的方式,可……
想要打聽訊息的,那都是咖位不夠的。
在當下這個圈子裡,想要得知真相的都是得仰望哥倫布和伊莎貝拉的。
so,找知曉訊息的第三方打探一二便是必然。
而第三方……
不就只有奮進了嗎?
因為伊莎貝拉的新專案裡有三個奮進的藝人嘛!
在等大夥注意到這件事情後,奮進的能力也讓無數人瞧得眼熱。
先前,斯皮爾伯格和羅琳那可是打破了腦袋。
就這樣你們都能橫插一腳?
這尼瑪有多強?
如果我們簽到你們家,那我們是不是也能拿到無數好專案?
嗯,帕特里克·懷特塞爾的目的達到了。
當下的他可能是不如克里斯·哥倫布,他可能永遠都籤不下伊莎貝拉·海伍德了。
但這不重要不是嗎?
當我能和大佬站在一塊兒時,那我也就成為大佬了!
(嘻嘻~
根據笑容守恆定律,有人開心了,那肯定就會有人不高興。
例如安妮·海瑟薇。
當身處愛爾蘭阿德莫爾影城的她得知,伊莎貝拉的新專案名還未定便已火了後……
她的雙眸,那是真的能噴出火來。
“bitch!”
備註:1好萊塢有兩種升咖方式,一種是商業片大爆,一種是奧斯卡,前者其實是圈內主流,後者是才是邪道。透過商業片升咖的人都是有粉絲基礎的,都是能抗票房的,他們在收入上的10+10、20+20那都是拿的非常穩的,而透過奧斯卡升上去的……好萊塢裡有一種說法叫做‘奧斯卡魔咒’,指的是拿奧獎的人事業生活都會崩,這個其實就是邪修反噬——藝人透過拿獎來升咖、然後獲得高片酬、結果扛不起票房、作品撲街、成為票房毒藥、沒有公司願意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