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星星的人》是一部關於支教的外國電影,男主因為生活受挫去鄉下支教,最後愛上了這個地方,選擇留下來。
這是部上世紀末的國際佳作,國內也翻拍過很多次,但都沒能拍出原片獨有的風格。
餘惟看著劇本,這次真的改無可改。
昨天的劇本只是恰好和他印象中的名場面相符合,不過很顯然,他這次並沒有那麼逆天的好運氣。
生活也不可能處處是巧合,餘惟猶豫了半天,還是把劇本還給了林沂。
“這劇情很完整,我就不獻醜了。”
如果餘惟沒記錯,這應該是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他要真硬改那就是畫蛇添足了。
“沒關係,這段戲的臺詞國內翻拍了三個版本都沒有改動,還是不改為好。”
池樂縈的話緊隨其後,似乎是早就準備好的打圓場話術,林沂微笑著點點頭,對這番話表示認可。
要知道國內的改編,或者說是魔改可是很嚴重的,很多好片子一旦經過導演的大手,就容易改得面目全非。
喜歡搞翻拍的一般都是中小導演或者跨界的導演,很容易魔改和夾帶私貨,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種星星的人》結尾這段戲愣是無人敢改。
主要原因還是它過於經典,一改動就沒內味。
“這段戲確實不好改,沒事你還是可以寫,《剪刀》你應該聽過吧。”
林沂本就打算讓餘惟寫她的歌,劇本算是臨時起意,國際佳片不好改動很正常,她也不會藉此為難人。
餘惟還真沒聽過。
他來到這之後聽歌很少,偶爾聽歌也只聽陳平的,也就是那一位改變世界線的國際巨星,疑似穿越者前輩。
姓陳,名平,再加個“安”字他就是妥妥的主角模板,可惜,就因為缺了這個“安”,所以走得早……
不過嘛,陳老先生的歌他以前也沒聽過,顯然不是地球老鄉。
言歸正傳,沂姐這首《剪刀》是把時間比作剪刀,把生命的綢緞一節一節的剪去,算是一種對時光無情的隱喻。
餘惟藉著試鏡角色的由頭在旁邊聽了三遍,這才體會到了池樂縈為什麼能聽哭。
這首歌呼應都市人群的“時間焦慮”,如職場壓力、人生規劃等現實議題,看著時光流逝卻無能為力,壓力大的時候確實容易哭。
他下意識看了眼池樂縈,對方只是會意地笑笑,似乎對這種略帶問詢的眼神毫不在意。
如果是祁洛桉,她肯定會直截了當地問一句“你看什麼”,不過眼前人並不是祁洛桉,餘惟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莫名想起一個不相干的人。
可能,這首歌確實太抒情了點。
“你心裡在想著誰啊?”
池樂縈察言觀色何其細膩,餘惟這一瞬間的眼神飄忽,明顯是思想拋錨了。
“在想寫什麼歌來跟這首歌打擂臺。”
關於時間的優秀歌曲還真不少,這個題目算得上華語歌裡的高材生了,好像隨便拎一首出來都不差。
至於具體選哪首,那還得從歌曲風格上下手,重點針對,《剪刀》是對時間具體是什麼的思索,這種題材確實少見。
寫時間的歌,大多是暮年回首對時間流逝的無奈,還有一些聚焦親子關係,主題其實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特地聚焦於時間究竟是什麼這個抽象命題的歌確實不多,餘惟想了半天,最終想起了一首《歲月神偷》。
同樣是對時間本質的探討,這首歌是把時間比作了生命的掠奪者,以“神偷”隱喻時間的無情竊取,強調青春與記憶的易逝性。
這一點倒是跟《剪刀》不謀而合,而且它們還都是電影主題曲,在故事承載能力上也有可比性。
比起林沂的歌,《歲月神偷》多出幾分悵然釋懷,這首歌原唱也是女聲,不過男聲翻唱很多,只要情感足夠真摯,贏面還是很大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