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興盛也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還真有很多高僧是因為看到了大明治世有功,真心希望西域能夠在大明朝廷的統治下,早臻和平的。
佛教越來越壯大,馬城也是聽之任之,佛道不分家嘛。
不知不覺間,所有的大小勢力,都自覺地為這次大會開了方便之門,因為誰都知道,任何人要是在這次的大事上做了妨礙,那將同時與大明為敵,與所有與會土豪為敵。
與遼王馬城為敵,將受千夫所指、萬人仇視,就算是再有實力的土豪,也是死十次都不夠的。
已經有很多年,河西東路未有這樣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事件了。
諸州的高僧,高道,或者親自出發,或者派遣代表,冒著風雪分頭趕往瀚海城,一路上無論各族群還是盜夥,聽說是前往瀚海城赴會的高僧大德、豪強留後紛紛讓道。
過了新年,馬城變得忙碌異常。
作為大明親王,他要負責接待各大道館,各大寺廟的代表,主持這樣一次大會,著實是累。
幸好西域各部落十分配合,境內的一些寺廟,無論漢傳還是蕃系,都量力給與了支援。
與此同時,大明朝廷又頒佈了一項新政,凡入籍大明的番邦人,賞一頭牛,並許三年之內所種糧食可以留下一半。
如此一來,更加促進了大明與番邦的融合,一戶戶番邦牧民更是將馬城,將大明供起來頂禮膜拜。
“希望我們一家子,下一輩子能生在中原。”
中原早已成為西域番邦人的夢想。
這西域雖較關中乾旱,但在有河水灌溉的地方如瀚海城,土地之肥沃並不在關中平原之下,這些年之所以變成蠻荒,主要原因是當地人沒有種地的基因。
大明在進入西域之初,用上了十分狠辣的手段肅清異見者,等到確立起統治以後,卻很快將民間的秩序放得很寬,並沒有對當地土著做過多的約束,這也是大明自信心的體現。
這是大明文化的自信。
說到財富的積累,西域自然不可能在幾年內就突飛猛進,但像以前的那種胡馬橫行、蟊賊攔道的情況卻已經沒有了。
作為連線中西方的重要緩衝地帶,西域也是越來越重要了,交易與建設進行著,得到公田的農夫,也對來年的收成充滿了希冀,在一片平安的土地上努力勞作,臉上自然而然就帶著歡快並充滿了希望。
於是乎在叛亂漸漸安定之後,以瀚海城為中心的地區漸漸繁華起來,更勝以前了。
西域正在從遊牧文明,逐漸轉變為耕種文明,這是幾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