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強霸主

第六十三章 醫館和書院

古代的醫療是非常落後的。

劉可對此深有體會,他走過很多地方,對於東陽的醫療非常不滿意。

黃巾起義之時,張角就是利用人民的矇昧無知,畫符水治病,這才坐實了他“大賢良師”的稱號。

實際上沒什麼卵用,就是坑蒙拐騙。

所以,劉可找上華佗,希望他能夠挺身而出,建立醫館,教授學生。

“治病乃醫者本分。”華佗躬身道,他四處行醫,不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少一點病痛。

“非也,華老有更重要的責任。”劉可搖了搖頭,他需要的是一個火種。

見華佗疑惑,劉可解釋道:“我們要做的,是建立大漢醫療體系。”

“哦?”華佗本能地覺得這件事非同小可,但是依舊似懂非懂。

“我希望華老能夠廣收門徒!”劉可道。

“此事易而。”華佗點點頭,他正愁一身醫術沒有辦法傳承下去。

“等到有足夠的醫者,我們就將醫館開遍整個大漢。”劉可腦海中規劃著藍圖,僅僅是這一句話,就讓華佗震撼不已。

華佗似乎想起了什麼,面露難色:

“此事……沒有幾十年光景,怕是不能成事。”

在華佗的觀念中,他收幾個徒弟認真教授沒有問題,撐死了十幾個,再多就不行了。

劉可點點頭,一個成熟的醫者確實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培養,但是他要建立的是“速成班”,只要學會處理感冒咳嗽等常見的病理就行,再加上熟悉外傷處理和疫病的防禦,就可以出師。

所以,當他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華佗倒吸一口涼氣。

普通醫者坐鎮各縣,外門弟子鎮守一郡,內門弟子坐鎮一州。

華佗教授內門弟子,而內門弟子教授外門,外門教授普通醫者。

如此迴圈。

“此事不易。”華佗道。

劉可終於知道為啥華佗沒有張仲景名氣大了,這傢伙“老農”思想太深厚了。

有雄心壯志,卻喜歡一個奮鬥努力,不願意麻煩別人。

“醫館一切用度,由揚州府出資。”劉可道。

完全不給華佗拒絕的機會!

華佗頓時老淚縱橫,拜服道:“老夫替天下百姓,謝過刺史大人!”

好,華佗終於歸心,把他綁在戰車上,百利而無一害。

有了醫館還不行,藥材才是重中之重。

為此,劉可提出了實驗田概念,讓華佗大批次種植藥草。

之前華佗也種植過很多藥材,只不過是小打小鬧。

而劉可一下子就撥給他幾百畝良田,連種植人選都安排上了。

“主公,老夫定當盡力!”

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劉可這是要下血本了。

等到醫館建立起來,劉可還計劃讓他們充當環境委員的身份。

第一批學員,劉可挑選了一批軍中識字的老者。四十多歲的年紀,雖然體格強壯,但是劉可認為,他們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接下來,就是擴大識字人數了,這件事迫在眉睫。

好在,大儒蔡邕的車架已經到了東陽。

劉可親自去迎接。

原本,蔡邕還在為劉可逗留東陽而不遷往州城感到不解,現在他似乎明白了。

東陽這種蓬勃的朝氣,是大漢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就像莘莘學子一樣。

蔡邕一路感慨,百姓汗流浹背而不怠惰,甚至歡喜異常,這是繁榮昌盛的象徵。

“叔父,書院之事,考慮好了嗎?”劉可問道。

“定當竭力。”蔡邕承諾道。

有了蔡邕這個招牌,會吸引大部分讀書人前來求學,進而帶動東陽的文化發展。

劉可計劃建立東陽書院,由蔡邕主持,作為領頭羊。東陽書院下轄數個識字書院,普及識字率。

然而,這一點,蔡邕有不同的看法。

“按照現在要求,適齡兒童都要普遍識字。這一點,會導致寒門子弟增多,恐怕對定方的事業不利。”

現在,識字權掌握在士族手裡。貿然挑戰他們的權威,恐怕吃不了兜著走。

“無妨,識字罷了,至於求學,就各憑本事了。”劉可道。

識了字,就是簡單地開了智,有本事的聰明人自己會抓住機會往上爬。

蔡邕點點頭,他還真怕劉可突然要挑戰天下士族。

歷史上,孫策入江東的時候,沒少打壓本地士族,導致他們之間的關係一直很僵。後來孫策涼涼了。

孫權花了好大力氣安撫江東士族,這才使得局面穩定下來。陸遜也是在關係緩和後才開始出仕,救了吳國一次。

士族強大到什麼地步呢?

和最高統治者鬥了幾百年還存在。

楊廣幾次伐高麗,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消耗士族力量,李世民將科舉發揚光大,還是在鬥士族。

接下來,劉可將改進的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貢獻了出來。

蔡邕差一點興奮地暈過去。

這個年代,為什麼知識這麼難傳播,最主要的是書籍得不到有效的傳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