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這個穿越者真敢說啊!

第66章 徐妙雲的智慧!結局!

刑部大牢深處,清冷的月華如幽藍的絲線般穿透狹小獄窗,在潮溼發黴的青磚地面投下細碎的光影,為這終年瀰漫著腐臭氣息的陰森之地,徒添幾分森然寒意。

李琪蜷縮在鋪滿稻草的角落,草堆上還沾著斑駁的血跡,在月光下泛著暗紅的光澤。

自李善長那沉重遲緩的腳步聲逐漸消失在長廊盡頭,他才緩緩抬起低垂許久的頭顱。

凌亂如雜草的髮絲下,一雙佈滿血絲的眼睛裡,恐懼、悔恨、絕望交織成網,將他困在無盡的黑暗之中。

此刻的他,滿心皆是蝕骨的悔意。

直到身陷這鐵窗囹圄,方才如夢初醒,驚覺自己早已淪為他人手中的致命利刃,不僅將自己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更極有可能將一生為大明鞠躬盡瘁的父親李善長,也拖入滅門的絕境。

回想起方才父親到來時,那聲飽含失望與痛心的沉重嘆息,以及轉身離去時佝僂顫抖、搖搖欲墜的背影,李琪只覺心臟彷彿被一隻無形的鐵手緊緊攥住,自責與愧疚如洶湧的潮水,瞬間將他徹底淹沒。

他下意識地緩緩抬頭,目光空洞地望向牢房頂部那根漆黑的橫樑,又低頭看了看手腕腳踝處冰冷沉重、鏽跡斑斑的鐐銬,喉間溢位一聲充滿絕望的苦笑。

求生不得,求死亦不能——這大概便是他如今最真實、最悲慘的寫照。

他曾無數次試圖在這昏暗潮溼的牢房中,尋找任何可以自縊的機會,哪怕是一根麻繩、一截布條,但無情的現實卻將他的希望一次次碾碎;

而咬舌自盡的念頭,也因對劇痛的本能恐懼,最終化作一聲無奈的嘆息。

最終,他只能將身體蜷縮得更緊,彷彿這樣就能將自己的愧疚與恐懼都藏起來,喉間不時發出壓抑至極的嗚咽,在空曠死寂的牢房中迴盪,顯得格外淒厲、悲涼。

……

另一邊,剛踏出刑部大牢的李善長,早已被這突如其來的驚天變故,折磨得身心俱疲、搖搖欲墜。

但他深知,此事關乎兒子性命、家族存亡,容不得半分遲疑與懈怠。

於是,他強撐著彷彿被抽去所有力氣的身軀,拖著沉重的步伐,馬不停蹄地直奔皇宮而去。

在顛簸搖晃的馬車上,李善長閉目靠在車壁上,臉上滿是疲憊與痛苦之色,腦海中卻如翻湧的驚濤駭浪般混亂不堪。

當得知是親生兒子李琪派人刺殺陳鋒的那一刻,他只覺天旋地轉,彷彿整個世界都在瞬間分崩離析。

就在不久前,朱元璋還曾當面目光如炬地詢問他,李家是否有人參與此事,他當時信誓旦旦、斬釘截鐵地否認。

可轉眼之間,真相卻如同一記威力巨大的重錘,狠狠砸在他的心頭,險些讓他當場昏厥過去。

“這個孽障!”李善長在心底咬牙切齒地暗罵,渾濁的眼中滿是恨鐵不成鋼的怒意與痛心。

在他看來,李琪不僅行事莽撞愚蠢到了極點,更是毫無半點城府與謀略。

若要動手,便該謀定後動、一擊致命,做到神不知鬼不覺;

可如今不僅刺殺未遂,還將自己暴露無遺,將整個李家置於風口浪尖、萬劫不復之地,實在是丟盡了他李善長一世的英名與臉面。

然而,無論心中如何憤怒、失望、痛心,李琪始終是他血脈相連的親生骨肉。

更何況,此事若處理稍有不慎,等待李家的極有可能是株連九族的滅頂之災。

一路上,朱元璋那冰冷如刀、殺意凜然的眼神,和毫不掩飾的滔天怒意,讓李善長不寒而慄、心驚膽戰。

若不是陳鋒僥倖逃過一劫,他甚至懷疑自己都無法活著回到京城。

想到這裡,李善長不禁在心中暗自驚歎陳鋒在朱元璋心中難以估量的分量,同時也對兒子的愚蠢無知感到深深的無奈與絕望。

但事已至此,再多的責罵與悔恨也無濟於事,當務之急,是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保住李琪的性命,至少不能讓李家因此萬劫不復、滿門抄斬。

他緊緊攥著懷中那象徵著無上榮耀與特權的丹書鐵券,這是他最後的希望,也是最後的救命稻草。

那金燦燦的鐵券上,鐫刻著皇帝御賜的免死承諾,此刻卻彷彿有千斤重,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李善長在心中暗暗盤算,若能憑藉這份殊榮,再加上自己多年來為大明江山立下的汗馬功勞,以及剛剛痛失母弟的悲慘遭遇,或許能打動朱元璋那鐵石般的心腸,網開一面。

但他也不得不做好最壞的打算——若實在無法保住李琪,為了整個家族的存續與未來,他也只能忍痛割愛、棄車保帥。

這個念頭讓他的心如同被千萬根鋼針同時刺痛,本就佝僂的脊背,在這一刻又彎了幾分,整個人彷彿瞬間蒼老了十歲,渾身散發著濃重的、化不開的暮氣與悲涼。

與歷史上那個活到八十多歲、位極人臣、權傾朝野的李善長相比,此刻的他,在命運的驚濤駭浪中搖搖欲墜,未來充滿了未知與兇險,彷彿隨時都會被徹底吞噬。

終於,在宮門即將落鎖的最後一刻,李善長匆匆趕到。

然而,他在午門前一等便是一個多時辰,等來的卻是太監劉和一句輕飄飄、帶著敷衍意味的“陛下一路奔波,疲憊睡下,韓公明日再來吧”。

李善長心中頓時涼了半截,他豈會不知這只是冠冕堂皇的推脫之詞。

皇帝的態度已然明瞭——對於李琪,朱元璋殺意已決,絕無半點轉圜的餘地。

這個認知,讓李善長感到一陣徹骨的寒意從腳底直竄頭頂,苦澀與凝重交織在心頭,久久不散,彷彿一塊沉重的巨石,壓得他幾乎無法呼吸。

沉默良久,李善長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翻湧的絕望與痛苦,對著劉和一拱手,沉聲道:“勞煩公公替我給陛下傳句話。”

得到劉和的應允後,他面色陡然變得嚴肅起來,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與不甘,一字一頓地說道:“轉告陛下,此事非我兒李琪一人之罪,此事背後還有人推波助瀾!”

劉和聞言,神色微微一變,但很快便恢復如常,輕輕點頭後轉身離去。

而李善長則站在原地,目光緊緊盯著劉和遠去的背影,眼底閃過一絲寒光,彷彿要將這黑暗的夜色都穿透。

作為父親,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李琪的能力與心性,以兒子的才智與謀略,絕不可能策劃出如此周密複雜的刺殺計劃。

背後必定有人精心佈局、巧妙謀劃,將李琪當作了替罪羔羊——事成,幕後黑手坐享其成、名利雙收;

事敗,也只需犧牲李琪一人,便可全身而退、逍遙法外。

想到此處,一個人影在李善長的腦海中若隱若現…

但他不願,也不敢相信,那個人竟然會對自己的兒子下此毒手,利用他來達到不可告人的骯髒目的。

這一日的京城,因馬皇后、陳鋒、朱元璋、李善長等人的陸續歸來,而變得暗流湧動、風波迭起。

李琪刺殺陳鋒一案,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瞬間打破了京城表面的平靜。

朝堂上下,街頭巷尾,所有人都在議論紛紛,猜測著最終的結局,彷彿每一個人都被捲入這場風暴之中,無法置身事外。

對於尋常人而言,膽敢刺殺皇帝看重之人,無疑是犯下了十惡不赦的大罪,死路一條。

但李琪畢竟是李善長之子,這位大明開國元勳,位極人臣,權傾一時,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手中還握著丹書鐵券這一保命符。

因此,眾人對案件的走向莫衷一是,勝負之數,變得撲朔迷離,充滿了懸念。

被軟禁在家中的淮西勳貴們,在得知李善長回京的訊息後,紛紛蠢蠢欲動,心中燃起一絲希望,彷彿看到了主心骨歸來,想要前去拜見,希望能在這危局中得到指引與庇護,卻被守門的甲士毫不留情地攔住。

他們怒不可遏,卻又不敢造次。

費聚、陸聚、葉升等人的悽慘下場猶在眼前,血淋淋的教訓讓他們不得不忌憚朱元璋的雷霆之怒,只能將滿腔的憤怒與不甘,化作一聲無奈的嘆息。

而其餘百官,則大多抱著隔岸觀火的態度,有的甚至設起賭盤,押注勝負。

令人意外的是,兩邊的賠率竟然持平,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支援李善長救子和看好陳鋒復仇的人幾乎各佔一半,讓這場權力博弈的結局愈發充滿懸念,引得眾人翹首以盼。

每一個人都在等待著最終的審判,彷彿那將是決定整個大明命運的關鍵一刻。

與此同時,在魏國公府內,徐達正與女兒徐妙雲對坐飲茶。

作為訊息最為靈通的朝廷重臣,徐達早已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也深知陳鋒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之重…那分量,甚至遠超常人的想象。

“燧發槍的威力,遠超我等想象。”徐達放下茶杯,眼神中透著一絲震撼與驚歎,“更何況,陳鋒還在為明年北伐籌備軍費,此等功績,朝中無人能及。”

他微微搖頭,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與敬佩,“世人皆低估了此人的價值,卻不知他早已成為陛下穩固江山的左膀右臂,是大明不可或缺的棟樑之才。”

所以,徐達已經有了決定,若朱元璋有需要,他會站在陳鋒這邊!

更何況,陳鋒還是他的半個徒弟呢!

陳鋒的一身功夫都來自他徐達,雖然沒明面上稱師徒,但私底下兩人已經心照不宣。

加上徐達對陳鋒此人還是相當欣賞的,才華橫溢…關鍵人長得還不錯!

也就陳鋒是駙馬了,不然徐達真想招為女婿!

畢竟,自家大女兒徐妙雲也到了婚配的年紀…

只是可惜啊…

而此時就坐在徐達身旁的徐妙雲也就不知道自家老父親徐達內心的想法,不然高低要他嚐嚐她徐妙雲的家法…

徐妙雲輕輕抿了口茶,美目流轉,如秋水般清澈明亮,輕聲問道:“爹,依你之見,李善長此番能否保住他兒子?”

徐達瞥了女兒一眼,忽然輕嘆一聲:“不知道最後便宜了你那個小友!”

徐妙雲一愣,隨即反應過來,臉頰微微一紅,嗔怪道:“爹,說正事呢!別拿女兒打趣!”

徐達收回打趣的神色,神色變得嚴肅起來,眼神中透著精明:“依我看,李善長懸了。”

“為何?”徐妙雲挑眉,眼中露出疑惑,“李善長根基深厚,又有丹書鐵券,門生故吏眾多,未必沒有勝算。”

徐達搖搖頭,沉聲道:“世人只知李善長的權勢,卻忽略了陳鋒在陛下心中的地位。那並非單純的君臣關係,更像是……”

他頓了頓,似乎在斟酌用詞,“平等相交的知己,甚至是生死與共的摯友。我曾親眼見過陛下與陳鋒相處,他們之間的隨意自然,談笑風生,遠超尋常君臣的拘謹與隔閡。”

徐妙雲若有所思:“爹的意思是,正因如此,陛下定會站在陳鋒這邊?”

“這只是其一。”徐達神色凝重,目光中透著銳利的光芒,“更重要的是,陳鋒這些年為大明所做之事,樁樁件件皆是功在千秋。明面上的功績已令人驚歎,可暗地裡,誰也不知他究竟為陛下積攢了多少底蘊。僅憑這一點,李善長便難以與之抗衡。”

聽了父親的分析,徐妙雲心中暗自鬆了口氣。

不知為何,她打心底裡希望陳鋒能夠勝出。

回想起與陳鋒為數不多的相處,對方的才華與氣度,都讓她心生敬佩與欣賞,彷彿在陳鋒身上,看到了大明未來的希望。

徐達見狀,深深看了眼徐妙雲,忽然問:“閨女你一個女孩子家家,怎麼如此關心朝中之事?陳鋒之事?”

徐妙雲面色微僵,但很快恢復平常,淡淡道:“女子怎麼了?難不成爹看不起女子?”

“至於為何關心朝中大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萬一波及徐家,我自然要做些安排!”

“這有什麼問題嗎?”

徐妙雲眼神威脅地盯著徐達!

徐達訕訕,摸了摸鼻子:“閨女說得對…”

輕哼一聲徐妙雲眸光一閃,忽然想起什麼,神色變得嚴肅起來:“爹,我覺得此事另有蹊蹺。李琪雖行事莽撞,但單憑他一人,未必能策劃出如此縝密的刺殺。他……很可能只是被人利用的棋子。”

此言一出,徐達面色驟變,猛地站起身來,眼中閃過一絲警惕與擔憂:“我這便入宮,將此事稟明陛下!以防萬一!”

“爹且慢!”徐妙雲連忙攔住他,神色冷靜而沉著,“如今皇城已然落鑰,您此時去也見不到陛下。再者,以陛下、陳鋒和李善長的智謀,想必早已察覺此事背後的端倪,您不必過於憂心。”

徐達微微一怔,隨即冷靜下來,仔細一想,確實如此。

他自嘲地笑了笑,重新坐下:“還是你想得周到。”

而此時,在皇宮慈寧宮內,朱元璋斜倚在龍椅上,聽完劉和轉述的李善長之語,非但沒有露出意外之色,反而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

那笑容中,帶著幾分嘲諷,幾分不屑,更帶著幾分掌控一切的自信:“有意思,越來越有意思了,真是什麼牛鬼蛇神都敢蹦躂啊!”

那冰冷的話語中,暗藏著令人不寒而慄的殺意,彷彿預示著一場更大的風暴,即將在這看似平靜的京城之中,轟然降臨。

……

翌日,大明王朝的大朝會在奉天殿如期舉行。

鎏金龍椅之上,身著五爪蟠龍袞服、頭戴十二旒冕旒的朱元璋正襟危坐,那深邃如淵的目光如鷹隼般掃視著殿下群臣,似要將每個人的心思都看穿。

隨著三聲清脆且威嚴的靜鞭聲在殿內轟然炸響,滿朝文武齊刷刷地行叩拜大禮,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那聲音如山呼海嘯般震耳欲聾,聲浪衝破殿宇,直上雲霄,久久迴盪在皇城內外。

朱元璋輕輕揮動著繡有金龍的寬大衣袖,沉聲道:“眾愛卿平身!”

他的聲音雖低沉,卻字字清晰,如同洪鐘般傳入每一位官員的耳中。

百官緩緩起身,朝會正式開始。

整整大半個時辰過去,既定的政務皆已商議妥當,按照慣例,此時便該“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然而,今日的朱元璋卻並未給其他官員進奏的機會,而是神色冷峻,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韓國公長子李琪買兇刺殺忠義侯陳鋒之事,已經過去許久,今日也該好好議一議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下頓時一片譁然。

早已致仕卻仍列席朝會的李善長,此刻站在群臣前列,聽聞此言,藏在袖袍下的手掌不自覺地微微顫抖起來。

他心裡十分清楚,兒子李琪的生死,就在今日這一場朝會的決斷之中!

在周遭此起彼伏的議論聲與眾人審視的目光下,李善長深吸一口氣,努力平復內心的慌亂,抬頭直直地看向龍椅上的朱元璋,目光中既有忐忑,又帶著一絲期盼。

與此同時,他的目光在群臣中不斷搜尋著陳鋒的身影,他迫切地想要與陳鋒見上一面,親自與他談一談,看看是否還有迴旋的餘地。

然而,直到朝會進行至此,他都未能見到陳鋒的蹤影。

想來陳鋒此刻還在府中養病,並未前來上朝。

這一情況,不禁讓李善長心中生出幾分疑惑。

陛下明明要宣佈此案的最終結果,作為當事人的陳鋒,卻偏偏缺席,究竟是因為胸有成竹、有恃無恐,還是真的病重無法起身?

李善長眼神微眯,心底隱隱覺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想到此處,一股苦澀之意在他心中蔓延開來,真是應了那句“人走茶涼,世態炎涼”啊!

昨夜出宮後,李善長並非無所作為。

他連夜向許多昔日的下屬官員發出邀請帖,希望能在韓國公府與他們相聚,商議對策。

然而,願意赴約的人少之又少,且大多都是些在朝中無足輕重的小官。

而六部尚書、都察院、御史臺等朝中要害部門的官員,皆對他的邀請毫無回應,就好像根本沒有收到過請帖一般。

這一夜,李善長輾轉難眠,心中已然有了不好的預感——這一次,李琪怕是凶多吉少,在劫難逃了!

至於那傳說中能免死的“丹書鐵券”,李善長心中十分清楚,這東西雖為皇帝御賜,但它究竟有沒有用,全憑皇帝一句話。

皇帝說它有用,它便是保命的神器;皇帝說它沒用,那它不過就是一塊毫無價值的破銅爛鐵罷了!

可即便心中已然絕望,李善長仍舊心有不甘。

今日,他堅持前來參加朝會,雖說已經致仕,但他畢竟還是朝中的韓國公,依照慣例,仍有資格參與這大朝會。

他原本打算,等朝會結束後,再找機會向朱元璋求情。

然而,看朱元璋此刻的態度,似乎根本不想給他這個機會,一心想要在朝會上就將此案了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