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這個穿越者真敢說啊!

第66章 徐妙雲的智慧!結局!

這一發現,再次讓李善長陷入了無盡的絕望之中。

果不其然,隨著朱元璋那如鷹隼般的目光掃視全場,原本還在議論紛紛的百官瞬間安靜下來。

緊接著,刑部尚書詹徽邁步出列,高聲道:“陛下,臣有本啟奏!”

李善長神色一緊,急忙扭頭看向詹徽,眼神微凝。

而詹徽卻面色平靜,絲毫沒有受到李善長目光的影響。

他與李善長並無恩情往來,相反,忠義侯陳鋒還曾對他有過恩情……

“准奏!”朱元璋微微抬手,沉聲道。

詹徽整了整官服,朗聲道:“陛下,忠義侯陳鋒為籌備朝廷明年北伐的軍費,親赴松江府,日夜操勞,夙興夜寐,不知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才將諸事妥善處理完畢。如此一位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朝廷忠臣,卻在疲憊至極之時,遭到歹人襲殺。

若不是陛下洪福齊天,大明國運昌盛,忠義侯陳鋒恐怕早已命喪黃泉……”

說到此處,詹徽語氣陡然激昂起來,“陛下,這樣的忠臣、能臣、國之棟樑遭此毒手,若放任兇手逍遙法外,豈不是寒了朝中所有正直忠義之士的心!

再者,我大明律法森嚴,天理昭昭,又豈能將律法視作無物?

此案必須有個明確的定論,也該給忠義侯一個公道!

因此,臣懇請陛下,務必對不法之徒予以嚴苛處罰,還忠義侯一個清白,也給天下所有士子官員一個交代。

若不嚴懲此罪,往後朝中臣子豈不是人人自危,不敢盡心盡力地為朝廷辦事?

因為害怕遭遇同樣的刺殺,而荒廢了政務。

所以,此案不僅要辦,更要從重辦理,唯有如此,方能服眾!”

“臣附議!”戶部尚書呂昶先是看了一眼站在人群中的老友李善長,心中暗自嘆息一聲,隨後邁步出列,高舉笏板,大聲附和道。

此刻的他心中滿是無奈,只能在心中默默對李善長說一聲“對不起了老友……李琪今日必死無疑!”

畢竟,陳鋒對於戶部而言實在是太過重要了。

這幾年來,在陳鋒的推動下,朝廷財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戶部的工作也因此變得輕鬆順遂許多。

如今,若不站在陳鋒這一邊,往後戶部的日子怕是不好過了!

李善長滿臉駭然地盯著呂昶,難以置信地連退兩步。

詹徽的態度他早有預料,可呂昶……他們相識多年,情誼深厚。

想當年,呂昶還在元朝為官,後來被明軍俘獲,因性子倔強,差點被斬殺。

是李善長向朱元璋極力舉薦,朱元璋這才發現呂昶在財政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對其委以重任……

說起來,他對呂昶有知遇之恩、救命之恩,可如今,呂昶卻在關鍵時刻站在了他的對立面!

而連呂昶都如此,那麼其他人呢……

不出李善長所料,隨著呂昶的附和,其餘六部尚書紛紛出列,齊聲高呼:“臣附議!”

緊接著,朝堂上的其他百官也紛紛響應:“附議!”

就連武將陣營中的徐達與李文忠,二人對視一眼後,也同時拱手,高聲附和。

一時間,朝堂之上“附議”之聲此起彼伏,彷彿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擋的浪潮,預示著李琪必死的結局。

這一幕,讓李善長只覺大腦一片空白,整個人彷彿失去了對外界的感知,心中滿是絕望與悲涼。

此刻,他才真正深刻地體會到,什麼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宰相一朝吏”。

他失勢才多久啊,曾經那些受他恩惠的門生故吏,竟然毫不猶豫地背叛了他,選擇了站在陳鋒那一邊。

這讓李善長不禁感慨,這世間的人情冷暖,實在是難以捉摸!

站在朱元璋身旁的太子朱標,自始至終都在靜靜地觀察著朝堂上發生的這一切。

看到李善長那面如死灰、絕望無助的神情,他心中也不禁暗暗嘆息。

如今這局面,已然是大勢所趨,無論誰來,都無法改變李琪的命運了。

更何況,李琪犯下如此大罪,確實是死有餘辜……

至於百官為何會一邊倒地支援陳鋒,朱標心中十分清楚其中緣由。

其一,李善長如今已經致仕,在朝中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雖說身份依舊尊貴,但與陳鋒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俗話說得好,“縣官不如現管”,如今陳鋒在百官之中頗具威望,不站隊陳鋒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

其二,確實是李琪行事太過張狂,公然買兇刺殺朝廷重臣,這種行為早已觸碰了百官們的底線。

今日他敢刺殺陳鋒,明日若是看其他官員不順眼,豈不是也會痛下殺手?

百官們可不敢保證自己能像陳鋒那樣幸運,在遭遇刺殺後還能安然無恙。

其三,陳鋒對朝中百官皆有恩情。當年的空印案,若不是陳鋒冒死進諫,勸說朱元璋,恐怕會有無數官員慘遭屠戮。

其中,戶部尚書和吏部尚書都曾被牽連入獄,若沒有陳鋒,他們早已性命不保。

此外,陳鋒還提議為百官增加俸祿,並且最終也確實落實,大大改善了百官的生活條件。因此,百官們一直對陳鋒心存感激。

其四,陳鋒為人謙和,待人溫和,而且辦事效率極高。

他任人唯賢,秉持著“能者上,弱者下”的用人原則,讓朝中所有有志之士都看到了晉升的希望。

在與陳鋒共事的這幾年裡,朝廷的行政效率大幅提升,整個官場呈現出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

百官們沉浸在這樣的環境中,無需過多地勾心鬥角,只需專注於政務,心中對這種官場生活充滿了熱情。

畢竟,此時正值大明開國之初,官員們入朝為官,大多都懷揣著為國為民的理想,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

而陳鋒所營造的官場環境,無疑是最適合他們施展才華的地方……正是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才使得百官們齊刷刷地站在了陳鋒這一邊。

至於李善長,如今已然大勢已去,落得個“人走茶涼”的下場,倒也在情理之中。

但看著李善長那越發蒼老、憔悴的模樣,朱標心中不免生出幾分擔憂。

畢竟,他與李善長曾有過師徒情誼。

然而,在這朝堂之上,局勢已然明朗,他又能做些什麼呢?

就像陳鋒所說,李琪今日的下場,完全是他自己作死,怨不得別人。

而李善長,也確實有教子無方的責任。

一切的因果報應,皆是命運的安排啊!

朱元璋看著百官如此識趣,心中頗為滿意,當即神色一肅,開口道:“李琪之罪,天理難容,罪不可赦。

但念在其父李善長多年來為朝廷勞苦功高,兢兢業業……”

說到此處,朱元璋故意停頓了一下。下方的百官們大氣都不敢出,李善長更是眸光瞬間一亮,死死地盯著朱元璋,眼中滿是期盼。

然而,朱元璋面色不改,語氣冰冷地一錘定音:“賜毒酒,留全屍!”

這短短几個字,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了李善長的心上。

剛剛燃起一絲希望的他,只覺眼前一黑,整個人癱倒在地上,眼神呆滯,彷彿失去了靈魂。

聖諭既下,便如同鐵律,李琪的命運就此註定,再無迴旋的餘地。

“陛下聖明!”與李善長的悲痛絕望不同,百官們紛紛高聲讚頌朱元璋的英明決斷。

朱元璋最後看了一眼癱坐在地的李善長,沉聲道:“韓國公可有不滿,怨懟?”

李善長恍若未聞,依舊神情呆滯地坐在地上,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

朱元璋眼神中閃過一絲寒光,冷冷地說道:“李琪之事,完全是咎由自取。你若有怨懟,大可儘管來找朕要個公道。

但朕不得不提醒你,李琪之罪,朕已經從輕處罰。

否則,單憑他犯下的這等罪行,可不是他一人被斬就能了事的……畢竟,他犯下的可是誅九族的大罪!箇中緣由,想來韓國公比朕還要清楚!”

此言一出,百官們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李善長。

李善長也在此時勉強回過神來,眼神複雜地看著朱元璋。

那一刻,他心中湧起一股衝動,恨不得當場掀翻桌子,讓朱元璋要殺便殺,將他全家都殺了算了……然而,人終究是怕死的,李善長也不例外。

他嘴唇微微顫抖,最終還是輕輕點了點頭,聲音有氣無力地說道:“臣……臣不敢有怨懟,也不會有……李琪之罪,一切皆是咎由自取,也是臣教導無方,才犯下如此大錯。

陛下對李家已是格外開恩,臣應當感激陛下不誅族之恩。”這

幾句話,彷彿耗盡了他所有的力氣。

聽到李善長的這番話,朱元璋眼中的殺意漸漸消散,輕輕“嗯”了一聲,便宣佈退朝,起身準備離開。

就在這時,李善長突然急聲說道:“陛下,臣罪孽深重,實在擔不起韓國公之名。臣懇請陛下削去臣的爵位,准許臣告老還鄉,種地自養!”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驚,紛紛不可思議地看著李善長。

誰也沒想到,他竟然會主動請求削去爵位,回鄉務農。這一舉動,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

朱元璋腳步一頓,轉過身來,深深地看了李善長一眼,嘴角微微動了動,那神情彷彿在說:何必如此呢?

李善長自然看懂了朱元璋的意思,他緩緩匍匐在地,再次懇切地說道:“臣請求陛下恩准!”

一聲若有若無的嘆息在空氣中響起,朱元璋心中一狠,揮了揮手,沉聲道:“準了!”

說罷,他的背影竟也染上了幾分蕭瑟,緩緩離去。

至此,多年的兄弟情誼,徹底畫上了句號。

在李善長請求回鄉種地的那一刻,他們之間的情分便已煙消雲散,從此,二人再無瓜葛,誰也不欠誰的!

這是李善長在做最後的決斷,他對朱元璋已然徹底失望。

在國家利益面前,曾經的那一點情誼,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朱元璋的冷酷無情,翻臉不認人,讓他心灰意冷。

既然如此,從此與朱元璋老死不相往來,倒也清淨!

“謝陛下隆恩,臣李善長拜謝陛下大恩!”得到朱元璋的應允後,李善長高聲謝恩。

此刻的他,心中已然下定決心,要與過去徹底決裂。

磕完頭後,李善長緩緩起身,轉身大步流星地朝著殿外走去。

百官們皆默默地注視著他離去的背影,不知為何,那背影竟讓人隱隱生出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之感,彷彿李善長才是這場朝堂爭鬥中的受害者。

仔細想想,似乎也確實如此,李善長自始至終都沒有做出任何不法之事,卻因為兒子和所謂的“兄弟”,受盡了折磨!

真是應了那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李善長這一次,算是被自己的兒子和弟弟害慘了!

當李善長走到午門前時,他突然停下腳步,轉過身來,大笑著向百官拱手行禮,高聲說道:“諸位,後會有期……不,後會無期!”

說罷,他轉身離去,一邊走,一邊高聲吟唱道:

“宦海浮沉事已休,紛爭落敗志難酬。

朝堂舊夢隨風散,故友音書逐水流。

辭紫闕,入孤舟,昏燈寒夜伴吾愁。

此生未竟平戎願,獨向天涯嘆白頭。”

歌聲迴盪在午門內外,隨著李善長的身影漸漸消失,百官們聽著這充滿淒涼與無奈的詞句,心中也不禁湧起一陣慼慼然之感。

朝堂之上的鬥爭,向來都是如此殘酷,失敗者,從來都沒有退路可言!

人群之中,自朱元璋回到朝堂後便一直低調行事的誠意伯劉伯溫,此時也看向李善長離去的方向,眼神中不免悵然。

淮西與浙東兩大勢力多年來的明爭暗鬥,如今終於落下帷幕。

然而,終結這場爭鬥的,既不是淮西勢力,也不是浙東勢力,而是突然崛起的第三方——忠義侯陳鋒。

回想起這些年來兩大勢力之間的交鋒,劉伯溫不禁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三日後,刑部大牢內。

李琪身著一套乾淨整潔的新衣,頭髮梳理得整整齊齊,臉上的鬍鬚也颳得乾乾淨淨。

他安靜地坐在牢中,面前擺放著一桌豐盛的美食。

他不緊不慢地享用著這最後的一餐,隨後,緩緩端起一杯毒酒,沒有絲毫猶豫,仰頭一飲而盡。

此刻的他,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反而顯得十分瀟灑從容。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李琪選擇了坦然面對,展現出了一個男人應有的勇氣與擔當。

毒酒入喉,卻並未立即發作。

李琪放下酒杯,擦了擦嘴角,看向牢房外的李府管家,語氣平靜地說道:“回去告訴我父親,是我李琪不孝,要先走一步了,無法再為他老人家養老送終……讓父親不必為我太過傷感,也千萬不要想著為我報仇。

我今日的下場,皆是咎由自取,是我愚蠢糊塗,才落得如此田地,與他人無關。

告訴他,不要再與陳鋒為敵,陳鋒此人,父親遠遠不是他的對手……”

說到此處,李琪突然感覺五臟六腑如同被烈火灼燒一般,疼痛難忍,話語也變得斷斷續續起來,但他依舊強撐著,面色不改地繼續說道:“告訴三位弟弟……要好好……孝敬父親,別……別學我這個不成器的大哥……”

話未說完,李琪嘴角已然溢位鮮血,眼神漸漸渙散,瞳孔放大。

隨後,身體直直地倒下,再也沒有了氣息。

李琪,這位年僅22歲的韓國公長子,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牢房外的李府管家,早已哭成了淚人。

他連忙呼喊獄卒開啟牢房鐵門,衝進牢房後,緊緊地抱著李琪那還有餘溫的屍體,悲痛欲絕地痛哭起來……

與此同時,在慈寧宮內,臨安公主朱英凝也得知了這一切訊息。

一時間,她只覺大腦一片空白,整個人失魂落魄,神情恍惚,呆呆地站在原地,久久無法回過神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