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室專門為這些人設定了一個貲官體制。
所謂的貲官,就是捐官,他們可以選擇捐錢來獲得一個侍中一類的侍從官身份,進而進入政壇。
所以,長漂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必然是小農自耕民與小地主。
而且,每一個長漂最起碼都能讀書識字,質量高的,博覽群書也不誇張。
而這就意味著,他們是小地主自耕農階級裡的精英。
只要回到家鄉,憑藉著識字這個優勢,再加上見過世面,懂的天下形勢的優勢,這些人每一個都可能成為地方的名人。
而本來,他們應該是社稷的基石。
但現在卻因為長期漂泊在長安,沒有晉身的機會,而可能對朝廷產生怨恨……
這怎麼能行!
想到這裡,劉啟的心就動了。
“劉德,你跟朕仔細說說你的考舉計劃!”
“回父皇,兒臣是這樣想的……”劉德稟報道:“兒臣想要招募的只是十五個識字,並且精通算術,懂管理的人才來協助兒臣管理長安四市……”
“故此,兒臣首先會設定一個初試,先考應考者的識字水平,能默寫出任意一篇先賢文章,並能寫下一篇自己見解的,就算透過!”嗯,這是語文考試,基本上能默寫出一篇先賢文章,並且還能有所闡發的,肯定屬於知識分子了。
“然後是複試,兒臣會出四道題來考應考者的算術水平,答對者進入下一輪……”連個算術都不會的人劉德肯定不會要,數學是一切的根基,連數學都不會,要你何用?
“最後兒臣會親自面見所有透過前兩輪的應考者,從中選出十五人……”
基本上這整套流程是劉德直接抄的後世公務員考試的流程。
只不過他條件不夠,再加上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因此只能小心再小心,謹慎再謹慎,萬一螃蟹有毒,也能果斷吐出來不是?
實際上,劉德也清楚,他搞出來的這個考舉,一開始肯定是輪不到那些真正流連長安的寒門子弟染指的!
想一步到位,將後世的科舉複製到這西元前的時代,開什麼玩笑?
隋唐的科舉,開始也是權貴的盛宴。
沒有門路計程車子,再怎麼有才華,也休想考中。
像李白、杜甫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所以,這種事情想都不用想,只要傳出風聲,劉德就得做好各種說情的人踏破門檻的準備。
徹侯勳貴們雖然就剩下半口氣了,但那也是徹侯勳貴,地位尊崇,門下子女又多,能有一個親近皇室的機會,肯定不會放過。
而劉德呢,也準備藉著這個機會篩選出一批支持者。
所以最後面試能透過的絕大多數肯定是勳貴的子侄,只有那些真正鶴立雞群,才能出眾的寒門子弟,才能有機會被劉德選中。
至於勳貴子侄們是草包這種事情,劉德並不擔心。
草包是不可能透過劉德設定的前兩道程式的篩選的!
……………………………………………………
男子漢大丈夫,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俺說了4更8000字,那就肯定是一個字都不會少的!
書評區那個懷疑的,你站住,放學後別走!
繼續碼字去~~~~~
嗯,還有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