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塘旱倔種”的最終測產資料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至全國農業界核心。
畝產628公斤!這還是在模擬中旱條件下!
當王希教授將這份由省農科院專家現場監督、公證處公證的沉甸甸報告,連同精心儲存的稻種樣本,提交給國家優質種子資源庫和國家農業科學院時,引發的震動遠超預期。
不到一週,一支由國字頭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察組便風塵僕僕地抵達了QH省白沙鎮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
領隊的是國家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陳明遠院士,一位在作物抗逆育種領域德高望重的泰斗。
與他同行的還有資源庫的首席鑑定專家、分子育種領域的青年才俊以及農業部的政策調研員。
簡陋的星雨育種場會議室被臨時徵用,氣氛莊重而熱烈。
牆上掛著大幅的試驗田照片和密密麻麻的資料圖表。
王希教授作為第一發現者和研究者,詳細彙報了“野塘旱倔種”的發現過程、驚人的抗旱表型、生理生化特徵以及初步的遺傳穩定性觀察。
經過研究,發現F2代遺傳穩定性非常好,明顯優異於其它普通水稻。
林星作為種子的儲存者和提供者,坐在王希下首。
他穿著特意換上的半新襯衫,努力維持著謙遜和“傳承者”的形象,內心卻如坐針氈。
陳院士的目光如同探照燈,不時掃過他,帶著審視與探究。
“簡直不可思議!在沒有任何現代生物技術介入的情況下,僅靠自然選擇和民間儲存,就能獲得如此優異的抗旱高產種質,這簡直是上天的饋贈!”
陳院士聽完彙報,激動地拍案而起,花白的頭髮微微顫動,“王教授,林星同志,你們為國家糧食安全立了大功啊!”
資源庫的專家捧著幾粒飽滿金黃的稻種,如同捧著稀世珍寶。
“初步觀察,籽粒飽滿,千粒重遠超常規品種,形態上確實帶有一些野生稻的特徵。這太珍貴了!必須立即啟動種質資源登記和保護程式!”
青年分子育種專家則更關注未來,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性發現:
“抗旱性與高產通常存在權衡。這個材料能打破這個桎梏,其遺傳機制很可能蘊含革命性的突破!我建議立刻啟動基因組測序和關鍵基因/QTL定位!”
面對專家們熾熱的目光和一連串的專業問題,林星手心全是汗。
他只能機械地重複著“父親遺澤”、“野塘發現”、“粗放儲存”的故事,將一切功勞歸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父親的“慧眼”。
王希則在一旁適時補充,用她紮實的科研資料為林星的“故事”提供支撐,並巧妙地引導著討論方向。
強調當前首要任務是“保護種子”和“驗證大規模適應性”,暫時擱置了過於深入的基因溯源。
考察組實地檢視了試驗田裡收割後留下的稻茬和金燦燦的谷堆,無不嘖嘖稱奇。
最終,一個重量級的決定在考察結束前宣佈:
1.宣佈成立國家抗旱高產水稻白沙鎮研究組:
由國家農科院牽頭,王希教授擔任地方首席專家,林星作為特殊人才和種源提供者納入核心團隊。省、市農科院提供配套支援。
2.白沙鎮成為國家級抗旱高產水稻核心試驗基地:
國家首批劃撥專項經費,用於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試驗田、灌溉系統、簡易實驗室、倉儲)和首期千畝規模的適應性種植試驗。
3.“野塘旱倔種”正式命名為‘白沙一號’:
立即啟動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程式(綠色通道),並將其納入國家戰略種子資源庫永久儲存。
4.研究重點:
首要任務是完成大規模多點適應性種植試驗,驗證其穩產性、廣適性及在不同乾旱脅迫下的表現。
同步進行種子擴繁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分子層面的深度研究暫緩,等待適應性驗證結果。
訊息如同春風,瞬間傳遍了白沙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