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從自創體修開始

第23章 精簡

名字叫什麼不重要,許青陽把玩著手心金燦燦的藥丸,泯著嘴,腦袋左右幾下搖頭,不太滿意的樣子。

“太粗糙了!”

研究了一段時間,成分比例全都分析出來了。

這枚藥丸,煉製的痕跡非常粗糙,首先材料處理,同一種藥材成分,同樣的處理,結果很不均衡,不是用量,用量他還沒有精確的標準參照,但材料顆粒粉末、受熱、色澤、味道、等等都不均勻,形象點說,就是小手工作坊的粗製品。

也不奇怪,這藥丸就是個人經驗手工製作的。

原以為墨大夫會有特殊技術,但想多了,和之前研究過的制丹術差不多,都缺乏標準化,精度化計量,各方面都呈現出很原始的痕跡,這種情況,導致其藥力,至少30%以上都是未完全激發,乃至反向作用。

他也學了兩年多醫藥,理論資料庫日漸豐富,這些都是基本常識。

藥力未激發,等同於,藥材大部分作用被浪費,更進一步分析丹方,幾乎每一樣藥材,都因為材料處理不當,比例差錯失衡,疑似存在藥理衝突,這又會導致,藥丸的藥力,進一步抵消,所剩無多。

至於煉製它的火候,過程,估計也存在很多問題。

因為丹方配料中描述過程,含有大量的少許,適量,小火,中火,大火,某某炷香,數次,儘快,色澤接近某某狀,溫度大致適中等等。

這一系列極為不科學的技術描述,可想煉製過程有多不靠譜。

更高階的問題是,這藥的材料配方內,很多原本他以為都是必須品,但分析結果卻是,40%左右藥材的作用是“補丁”,以及“冗餘”。怎麼形容呢,冗餘就是原本和一盆面,但配比沒弄好,水多了,只能加面,面多了,又只能加水,最後弄了一大盆裝不下都還搞不定,又加了些化學新增劑,總算得到想要的狀態。

這些新增的補丁性質藥材,以及多餘的藥材,有些價值較低,有些價值很高,追高了成品極大的成本和難度。

或許比喻不太準確,但這藥無疑很臃腫。

它最大的價值,或許就是它所想達到的效果,不管制過程怎麼拉跨,但藥效對於它的煉製者而言,已經實現了。

說句不好聽的,煉製者或許還覺得自己水準很不錯。

煉製者是誰,自然是墨大夫。

許青陽沒有看不起人的意思,沒有高精度儀器的輔助,其人能完善到這一步,尤其是內涵的藥理很有創造性,已經算天才之人。

等現有分析結果全部出來,許青陽開始著手製丹。

過程有點彆扭,第一次操作,前期材料在智慧監測下,處理的太好,結果是直接失敗。原因很簡單,這臃腫的玩意,它其實已經達成了脆弱的平衡,導致材料處理的好,反而完全不合格,起了反作用。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一點點拆解,回溯丹方原本的思路。

其難度,比打補丁難多了。

就跟拆解一棟結構混亂密集又穩定的建築,要小心翼翼找出在這垃圾結構中,藏著那些可以拆除的位置,拆錯一點,建築立馬倒塌,等一個部位成功拆除了些,那時就能讓視野變的更清楚,從這個部位失敗的框架中,判斷出它本來想要結構的大致模樣。

再之後,就是同樣的過程。

不一定在同一個部位拆,為了保證不直接塌了,變成一堆無法觀察的非虛,必須要在這個原模型下,嘗試多個部位單獨拆除觀察。

等能拆看的,都拆開了,或許還有很多看不到,但從迭起來可以得到一個更清晰的結構框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