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資料是一方面。
更關鍵的還是口碑和傳播,
傳播範圍越大,
知道的觀眾基數也就越大,
買票的人自然而然的也就越多。
第1輪口碑自然是影評人。
雖然顧九思看不上這幫人,但如今的他,也不得不找這幫人合作一波。
沒辦法。
現在他還暫時得罪不起這幫人。
得罪了容易被惡意帶節奏的。
而第一輪口碑就怕被惡意帶節奏。
所以,
顧九思也只能選擇穩住這幫人。
把這幫人給穩住之後,只要電影的質量夠好,後續就不用擔心了。
後續的主力便是那些中立的影評人和觀眾。
這些中立的影評人。
也就是那些不拿錢的影評人。
相對來說比較客觀。
當然,
前提是他們喜歡的風格和口味。
比如喜歡恐怖的。
就有可能對喜劇不太感冒,喜歡文藝片的,對商業片也不太感冒。
還有討厭顧九思的,也會先入為主的拉低印象分。
反之亦然。
影評人也是人,
所以要考慮口碑要綜合計算,一部電影的評價也是如此。
所以這個時候就要看比例了。
不考慮拿錢的情況下。
誇多罵少,片子就可以看。
誇少罵多,那就有可能是爛片。
當然,
影評人只是小眾,
而且一定程度上的精英化和藝術化。
他們的審美和要求同普通人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所以,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
豆瓣、天涯、微博等大眾發聲的渠道越來越多,
這些人也就變得不那麼權威了。
特別是豆瓣。
不管這個平臺的槽點有多大,
但確實是目前最為權威的影視評分平臺,
裡面大量資深的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綜合投票出來的評分,或許沒有影評人那麼專業,
但總比區區幾十個影評人更加客觀科學且符合大眾的觀感。
其實,顧九思選的這個檔期。
其實並不怎麼好。
因為競爭對手有點強。
在豆瓣上評分最高的也不是顧九思的《揚名立萬》。
而是國師的《金陵十三釵》,評分高達8.6分呢。
對於《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
實話實說。
顧九思並不太喜歡。
雖然這部電影的評分很高,
但在顧九思的心裡面,它仍舊是爛片,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